《地震》说课稿

时间:2022-07-14 10:00:3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地震》说课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地震》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震》说课稿1

  1、说教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自读,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说”这两种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伟大的父爱,儿子与父亲之间的相互信任,体会人间自有真情在。

  说教学重点难点。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亲的伟大;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3、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读代讲和品析词句的方法,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研讨合作,从中领悟文中的感情。

  4、说教学设计理念。

  教学设计中从课文的结局入手,激发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然后引领学生反复品读父亲解救儿子的过程中深入解读“这位父亲的了不起”。旨在通过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朴实的情感体验引领学生自主阅读,渗透以人为本的教学设计理念。

  5、说教学过程。

  分为四大板块逐一推进。

  第一板块: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件展示地震灾难。

  2、揭示课题。教师简介大地震发生的概况,让学生观看后说说自己的心情,激起学生的沉痛,难过,与伤感。为学习下文做好情感铺垫。

  第二板块: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鉴于高年纪的学生要有一定的阅读速度的要求,我让学生默读全文,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思考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从而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

  第三板块:细读交流。

  请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用文章中的语言说出图意。再针对故事的结尾,提出疑问: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自主阅读,深入感悟:

  1.学生自渎课文,从父亲和儿子的表现中找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内容。(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包含了几层意思?一是父亲了不起,再是儿子了不起。)

  2.画出文章当中能够表现父子了不起的词句(描写父子语言的句子和描写父亲外貌和动作的句子),细细品读,看看他们了不起在什么地方。

  3.指名读自己画出的句子或段落,说出理由,然后有感情地去朗读它。4、结合自己的感悟,相互交流,解释疑问。(父 :不放弃、 责任感;儿子:对父亲的信任 对同伴的责任。)教学时我主要采用整体默读,重点段品悟诵读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在默读中思考,朗读中感悟。

  第四板块: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在课尾,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父亲与你之间所演绎的真情故事,说说最想说的话,让学生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想到要感恩父母,由人及己,情感升华。

  6、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既简明扼要,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再加上学生的情感,让整堂课真正成为和谐互动、学习的乐园。

《地震》说课稿2

  课文记叙了1994年,在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为了救自己的儿子,坚持不懈地挖掘了38个多小时,成功救出14个小孩的故事。赞扬了“了不起”的父子俩,歌颂了伟大,无私的父爱,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这样才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

  课文紧紧围绕“人间自有真情在”这这一主题,对父爱进行可深情地歌颂,学生应该很容易理解。但要去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却是一个难点。在教学时,我通过情境创设,去极力烘托情感,让孩子们在研讨、合作、反复吟诵中领悟文中的感情,真正做到突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一主题。

  【教学目标的确定】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依据新课程理念,制定以下目标,以求实现“以人为本,终身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通过自读,认识本课生字,生词。

  ⑵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读、说”这两种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伟大的父爱,儿子与父亲之间的相互信任,体会人间自有真情在。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亲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但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

  1、以读代讲法: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讲过,让孩子们“读、读、反复的读”。的确,只有把读作为理解与感悟的手段,通过读,去解决阅读课上的几乎所有的问题。唯有多读,才能理解,才能运用,才能潜移默化地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2、品析词句法:

  本课教学,通过词语的比较,句式的推敲,情感的体会等品尝评议,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品评之后的积累,就是消化的吸收,避免了生吞活剥。

  【学习方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又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学生语文素质培养的'关键。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学会朗读。即通过读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出感情来,在反复朗读进入文中情景。根据不同人物的特点,用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感情,使学生明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这一道理。这样不仅让学生知道了“读”是学懂本文的关键,也是学习一切文章的主要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读出“父与子”的情

  1、通过学生了解地震,体会父亲身处险境,为后来体会父爱的伟大做好铺垫。

  2、自由朗读全文。思考: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位什么样的父子?

  3、交流学习收获:

  (用简练的话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用一个词表达自己读后的感受,写在黑板上。这不仅是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同时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父与子的了不起。)

  4、学生再读全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好好读读。让学生充分读书,充分体验。

  二、说出“父与子”的情

  1、细读研讨时让学生讨论:

  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哪些句子最让你感动。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学由疑开始”,“以学定教”,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很容易找出这样几句能够体现在不同情况下父亲情感不断升华的句子和段落,我随即进行朗读指导,在反复朗读中使学生在潜意识当中体会到父爱的执著与伟大。

  2、“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贯穿全文的始终,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很容易找到这句体现父子情深的三句话。通过对重点词语“不论……总……”的理解并用这个句式练习说话,再进行朗读体会,从中进一步感受父子之间的爱。使学生读中感悟,受到心灵的感动,从而使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3、对于课文中特别令人感动的场景:

  12节、16节和23节,一方面让学生多读、多议,另一方面还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谈谈自己的感受。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体验了当时的情景,对理解任务形象很有帮助。

  三、比较“父与子”的情

  课外拓展了朱自清的《背影》,让学生体验两种不同的父爱,懂得轰轰烈烈是父爱,平平淡淡也是父爱,他们一样伟大。背诵令你感动的地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既简明扼要,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再加上学生的情感,让整堂课真正成为和谐互动、学习的乐园。

《地震》说课稿3

  教材简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以“父母之爱”为专题,通过文质兼美,不同侧面的几篇课文,让学生受到思想上的教育,写法上的启迪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冒者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和其他同学的传奇而感人的故事描写具体、感情真挚是本篇课文的主要特点作者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刻画了一位伟大父亲的形象,谱写了一首父爱的颂歌

  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认识并理解“疾步、废墟、昔日、瓦砾、爆炸等词语

  2、抓住重点语句,感受父亲的了不起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感悟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

  第二课时:1、感受儿子的了不起,以及儿子的巨大精神力量来自对父亲真诚诺言的信赖

  2、总结全文,升华情感,进行爱的教育3、有感情朗读课文

  4、正确书写生字词语

  教法和学法:(第一课时)

  在这节课中,我以单元导读中的学习要求导入课题,把“抓住重点语句,感受父亲的了不起”作为重点和难点语文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为了突破难点,根据新课程理念,在这堂课设计运用如下教法、学法:本堂课以情感为纽带,通过词语的比较,句式的推敲,想象体验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以疑促读,读中感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通过多层次的朗读,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并在体会后及时总结了写作方法因为课文内容虽然感人至深,但毕竟离孩子们太遥远了,于是最后安排一组在汶川地震中表现出伟大父爱和母爱的感人图片,把他们从书中拉到了现实,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有了切身的体会以后,再回到课文中去体会36小时后,儿子还埋在废墟中,父亲的内心世界,这样孩子们就能有感而发了

  课后反思:

  按照教学设计,总的教学目标是完成了,但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教学设计中,在品词析句时安排了小组讨论交流的,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的去理解,结果是问题出来之后就直接说了,效果也就差了一些还有一些环节的衔接上也不够流畅小练笔安排的时间不够,孩子们没有尽情表达,有点蜻蜓点水总之,由于自己的素质及各方面原因,这堂课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望评委老师能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来帮助我提高,谢谢!

《地震》说课稿4

  教材简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以“父母之爱”为专题,通过文质兼美,不同侧面的几篇课文,让学生受到思想上的教育,写法上的启迪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冒者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和其他同学的传奇而感人的故事描写具体、感情真挚是本篇课文的主要特点作者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刻画了一位伟大父亲的形象,谱写了一首父爱的颂歌

  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认识并理解“疾步、废墟、昔日、瓦砾、爆炸等词语

  2、抓住重点语句,感受父亲的了不起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感悟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

  第二课时:

  1、感受儿子的了不起,以及儿子的巨大精神力量来自对父亲真诚诺言的信赖

  2、总结全文,升华情感,进行爱的教育

  3、有感情朗读课文

  4、正确书写生字词语

  教法和学法:(第一课时)

  在这节课中,我以单元导读中的学习要求导入课题,把“抓住重点语句,感受父亲的了不起”作为重点和难点语文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为了突破难点,根据新课程理念,在这堂课设计运用如下教法、学法:本堂课以情感为纽带,通过词语的比较,句式的'推敲,想象体验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以疑促读,读中感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通过多层次的朗读,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并在体会后及时总结了写作方法因为课文内容虽然感人至深,但毕竟离孩子们太遥远了,于是最后安排一组在汶川地震中表现出伟大父爱和母爱的感人图片,把他们从书中拉到了现实,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有了切身的体会以后,再回到课文中去体会36小时后,儿子还埋在废墟中,父亲的内心世界,这样孩子们就能有感而发了

  课后反思:

  按照教学设计,总的教学目标是完成了,但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教学设计中,在品词析句时安排了小组讨论交流的,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的去理解,结果是问题出来之后就直接说了,效果也就差了一些还有一些环节的衔接上也不够流畅小练笔安排的时间不够,孩子们没有尽情表达,有点蜻蜓点水总之,由于自己的素质及各方面原因,这堂课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望评委老师能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来帮助我提高,谢谢!

《地震》说课稿5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之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

  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反思我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以疑促读,简化教学环节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呢?

  我觉得,教师应该教在学生有疑处。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的效率。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以疑问促阅读,并相机渗透读书方法的指导。

  回顾这一堂课,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质疑解疑的过程,是一个学生自主实践、自行发现、自我建构的过程。大家看,上课伊始,学生针对课题质疑,从而带动了全篇的阅读.

  之后,学生针对父亲在废墟中挖掘的语句进行质疑,感受到了父爱的深沉伟大;接着,学生针对阿曼达在废墟下的等待质疑,进一步体会到了阿曼达的了不起。以疑促读,简化了教学环节。

  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单纯明确:通过课文的具体描述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教学结构简单朴实,体现了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特点。一个中心词“了不起”,牵一发而动全身.

  两个板块,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清晰明了;一条主线,“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贯穿全过程。删繁就简,集中目标,留出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去自主活动,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了发展。

  二、挖掘资源,丰富学生素养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崔峦老师也曾经说过:“就小学阶段来说,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能力。”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如学生从课文对父亲的外貌描写说出了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由父亲在废墟中挖了36小时,联想到阿曼达在废墟下等了36小时,并由此想象废墟下的阿曼达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这样做,填补了课文空白,使学生更深地感受、理解了父与子的`了不起。

  又比如,学生在用“不论……总……”进行说话训练的过程中,对父亲的了不起有了更深的体会,我感到一个直面困难、永不言弃的父亲形象逐渐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我更欣喜地看到.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累语言,内化语言,并灵活地运用了语言。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地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每一位学生得到了扎扎实实的发展。

《地震》说课稿6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精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经过三十八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底下救出自己的儿子和同学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文章所表现的是特殊环境下的父子情,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分析能力,但对于这篇催人泪下的文章,学生在理解其中所蕴含的父爱时却只停留在文字表面,不能将心比心的从内心去感悟。再加上文章的背景是一次强烈的地震之后,学生没有这方面的体验,脱离生活的经历,对文本的理解不够深刻,故而朗读不能有感而发。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来品读文本,感受父子间那份浓浓的情、深深的爱,同时再现情境,呈现汶川地震的相关图片,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从而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并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对文本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及学生的知识水平,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内容,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

  的力量。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的好句。

  三、教学重难点

  其中,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则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完成本节课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在教法的选择上:

  采取以读代讲法、品析词句法和情境感悟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们通过读去解决问题,通过词句的推敲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并在具体情境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学法上,我始终本着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结合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1. 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2. 品文悟情,以读促思

  3. 总结全文,领悟方法

  4.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开课伊始,我设计了检复字词、理清文章顺序和回顾单元训练重点三个环节。教学中,通过对相关内容的回顾,帮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形成一种整体上的认识,从而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品文悟情,以读促思

  课文的2~23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这部分内容作者用生动、细腻的笔触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等的描写,展现了在大地震的背景下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的形象。

  教学中,我组织学生紧紧围绕文眼“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展开学习。先引导学生回忆并总结之前学习的有关描写人物的文章的相关学习方法,而后呈现阅读提示,帮助学生梳理学习方法并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通过自读自悟文本和组内交流,学生勾画出了重点词句,并抓住父亲的动作描写“冲”“跪”“站”“走”,外貌描写“满脸灰尘”“衣服破烂不堪”,神态描写“双眼布满血丝”和“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一连串的数字描写来体会这位父亲的“了不起”,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而这位父亲的“了不起”更能通过人物间的语言描写直接体现出来,我组织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对话的朗读,同时更有教师的范读来调动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体会,真正感受到父亲的伟大、了不起。

  而对于儿子的“了不起”,我更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语言描写的捕捉,学生不难感受到儿子的勇敢、机智,体会到了儿子的“了不起”,从而完成了课文主体部分的学习。

  (三)总结全文,领悟方法

  这对父子在这场大地震中谱写出震撼灵魂的乐章。而这震撼灵魂的乐章更源于他们彼此之间信念的坚守“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教师富于情感的引语帮助学生再次梳理了全文,并深刻感受到了父子间、亲人间那份浓浓的情、深深的爱。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课已毕,但学生们仍然被这份浓厚的情感紧紧地包围着。因此,我适机呈现了一组08年汶川地震时的相关图片,引领学生真正感受大地震来临时的情景。最后呈现书中阿曼达和他的父亲得以相见、紧紧相拥的图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用语言来描述父子相见时的感人场景。学生在说话的同时情感上得以升华,并为本单元的习作积累了素材,从而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我对《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所进行的说课,欢迎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地震》说课稿7

  一、设计理念

  首先,我的设计理念是:

  以学生自读自学、合作探究为主线。注重教师引导的过程和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为目标,注重为学生的理解、感悟,积累搭好桥梁,拓展、延伸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感受道阅读的兴趣,体会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学会正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培养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每一位学生得到扎扎实实的发展。

  二、教材、学情分析

  一节课的前提是对教材、学情做出正确分析,我是这样分析的: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之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这篇课文以父亲在救助儿子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父亲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为主线,写出了父与子各自的了不起,思路清晰非常便于教学。

  但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是教学本课的一个关键,好在五年级的学生正是自我意识强烈,而且感情比较丰富的年龄,这篇课文课文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我感觉只要方法得当,这篇课文的教学是对他们尽行感恩教育的好选择。

  三、课前准备

  为了使课堂教学能够顺利进行,我所做的准备工作是:

  教师准备:认真备课,制作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字词,熟读课文,划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参要求,这篇课文总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8个生字,学会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根据这节课的特点,我设计的第一课时的目标是:

  1、能正确认读生字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五、重点、难点:

  其中教学目标2是本课的一个重点。教学目标3既是本课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为了有效地抓重点、突难点。我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质疑问难

  1、出示课题“掌声”,要求把课题读好。

  2、检查预习。

  (1)指名说学会了哪些词语。

  (2)出示词语,指名读。

  (3)通过预习,你还知道了哪些内容?

  (4)你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

  这几步的设计目的,一方面,是消除学生的朗读障碍,摸清学生对课文的认知情况,以便以学定教。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古人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二)提问题,自读自悟

  摸清认知情况后,我将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学课文。

  1、我设计的问题如下;

  课文中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你是从那些地方看出来的?边读边想划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把相关的句子划一划,可以默读也可以出声读,自己解决不了的可以同桌或小组讨论,目的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注重语文学习中的自读、自学、合作探究性学习,为学生的理解、感悟架好“桥梁”,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兴趣,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三)交流引读,抓重点,突难点。

  学生自学完毕后,我将引导学生交流,抓重点,突难点,具体操作如下:

  1、交流父亲的了不起时具体步骤如下:

  (1)指名说,随机说出相关段落。

  (2)问你是从句子中的`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3)能带着自己的体会读出来吗?

  (4)学生练读。

  (5)指名读。(必要时,老师可进行范读。)

  (6)同桌互读。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在交流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能够正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梳理出父亲的爱与执着。在交流“他挖了8小时,12小时……”这个段落时,我采用了让学生回答为什么不直接用挖了36小时这种方法,目的是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父亲的了不起。

  2、在交流儿子的了不起时,除了进行上述步骤,还设计了一些让学生身临其境,谈感受的题。如:

  在交流“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这一段落时,我采取了我叙述让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的环节,然后说出在废墟底下整整煎熬地等待了38小时的阿曼达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这样既能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初步学会揣摩人物的心理,舍身处地的思考问题,初步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又能使学生受到高尚道德情操的熏陶。实现了课程标准中“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这一目标要求,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四)再次质疑,教给学生读书方法

  理解课文之后,再次质疑:“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处理学生交流中的遗留问题。然后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学生理出读书的方法。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再次质疑完毕后,我主动引出有父爱老师想到了母爱,并配乐朗读我搜集的一篇文章,然后联想自己的父母为自己做的日常琐事,并布置把其写成文章,最后向学生推荐书目。

  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拓展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的积累,让学生见识各种方式的爱;

  二是《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描述的父爱是必较外显的,而且是用地震这一特殊情况来展现的,可以说比较惊天动地,学生可能误以为只有那样才能称的上爱,我讲述文章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平实中也能见真情,让学生懂得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事虽然平凡,并且他们认为是很平常、很应该的事,其实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这简单、平凡中蕴含着父对他们深深的爱与浓浓的情。从而使他们受到更加深的感恩父母的教育。

《地震》说课稿8

  一、引领扎实有序

  这是一篇情真意切,催人泪下的文章,通过血染的文字,无声的哭诉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作为成人,读了这样的文章,我们很容易被打动,被感染乃至震撼,可我们面对的是十来岁的孩子确实是有一定的难度。于是x老师的教学就定位在“扎实、有序”,从字词到句段逐一落实,逐步深入,直击学生的心扉。比如针对“废墟、爆炸、瓦砾”等这样抽象类的词语采用直观的画面呈现帮助理解;比如学习父亲“了不起”的片段时,师生共同找到一处重点,即这位父亲与其他父母、救火队长、警察的三次对话,x老师先让学生说说都有谁劝过父亲,分别说了什么话,学生齐读,此时我注意到学生的朗读一点也没情感投入。接下来x老师又以红色字幕显眼地出示父亲的三次问话,让学生一步步体会父亲的.心情逐渐变得沉重、失望,然后再让学生读。此时,我明显地感觉到学生的朗读一下子进入了另一种境界,孩子们幼稚的心也被深深感染了,不再游离于文本的边缘,已经走入了文本所渲染的情境。所以说,x老师的点拨本领实在是高,看似不愠不火,却是暗中催熟!

  二、情感激发有方

  在上课之前与x老师探讨,上这样的文章,学生情绪的酝酿和激发是重要而有难度的,而且直接影响课堂中的每一步生成。

  于是x老师有备在先,除了给学生充分的自我默读、朗读时间外有加以及时的言语激励和诱导,最精彩之处也可以说最佳时机在于插播了“汶川地震”的画面,一个个令人揪心的镜头令我们不忍心再去追忆,因为这是国人心中永远的伤痛啊!此时在悲伤的音乐声中孩子们的心也一下子被揪住了,x老师又适时让学生拿起笔写一写心里想对父亲说的话,孩子们也就有话可写了!

  总之,这是一堂扎实、平实的课,虽有一些地方还待完善,但它的效果也不比恢宏大气的“大课”来得“微小”!

《地震》说课稿9

  一、说教材

  《地震》选自青岛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地球和地表的变化》的第三课。本课在学生认识了地球内部构造及火山成因的基础上,借助对地震成因的探究,引领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及其运动变化。

  接下来说一说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地震的成因,知道预防地震伤害的方法。同时,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主要通过实验来解决。

  过程与方法: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与态度:

  3、向学生进行科学自然观教育,使学生通过本课学习,体会到自然界的事物是不断变化的。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地震的成因,知道预防地震伤害的方法。

  四、说教学难点:

  向学生进行科学自然观教育,使学生通过本课学习,体会到自然界的事物是不断变化的。

  五、说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毛巾、木棒、课件等。

  学生准备:毛巾、木棒。

  接下来我谈谈我对本课教法、学法应用的认识。

  六、说教法、学法

  学情分析:本课在学生认识了地球内部构造及火山成因的基础上,学生要运用已经掌握的科学探究方法,自主设计实验,由此推断地震成因。

  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现有的实验材料,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情境法:用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导入新课,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讲解法:教师讲解并补充学习材料;

  课件展示法:用视频形象的展示地震;学生可以形象的感知地震这种自然灾害。

  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以下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观察分析:通过观察和分析对地震进行合理的假设;课标中提出了引导学生猜想的重要性。

  动手实验: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让学生加深对地震成因的认识;

  本课继续运用“提出问题-猜想-实验证明-得出结论-应用”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我安排的教学过程有四部分:

  七、说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谈话:同学们一定都了解一些地震发生时的'情景,(课件展示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的视频资料和图片资料)交流这两次地震的相关知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地震的问题。

  (二)学习新课,本环节安排五个小环节。

  1.引导学生推断地震的成因

  谈话:研究地震首先要研究地震的成因。同学们知道地震时,大地会剧烈地震动,这说明地下也有很大的力量。这种力量是怎么产生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两个小实验。

  讲解:第一个实验:把桌上的毛巾叠成几层,平放在桌上,两手按住毛巾的两头,向中间挤压,观察毛巾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实验、观察。汇报实验结果。

  经过挤压的毛巾,发生弯曲,成了褶皱状。地下岩层很像毛巾,也是一层层的,假如地下岩层也受到巨大的挤压力,你推断一下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讨论、汇报。

  第二个实验:用手握住木棍两端,用力将它压弯、直至压断。注意当木棍被压断时,你听到什么声音?手有什么感觉?学生实验、汇报。

  地下的岩层受到的挤压力越来越大时,你认为会发生什么现象?如果岩层会被挤压断会带来什么结果?学生讨论、汇报。

  2.指导学生认识地震的成因

  讲解:(出示地震成因示意图)学生的难点在此体现出来。

  3.指导学生了解人们对地震的研究,弘扬中国古代的科学成就。

  在1800多年前,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家监视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这是我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

  (课件呈现)地震之前不寻常的现象。当看到这些现象时,有可能发生地震,可以提前采取措施,预防地震伤害。

  4.联系学校地震演练,有效预防地震灾害

  当地震发生时,最重要的是立即离开房屋,到室外空旷的地方去,以免被倒塌的房屋砸死砸伤。如果来得及,最好在离开房屋前,拉断电闸,熄灭炉火,以免电线着火、炉火倾倒,造成更严重的灾害。

  5.地震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生交流、汇报)教师及时评价。本课重点是让学生体会生活,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这也是学习科学知识的真谛。

  (三)小结

  1.学生自由发言本课收获。

  2.教师小结,强调避震小常识。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地震》说课稿10

  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正好是11月24感恩节的时候讲的单元六的第一课,下面我 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板书以教学预设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

  课文记叙了1994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废墟中经过了38个多小时的挖掘,终于成功救出自己的儿子和14个小孩的故事。赞扬了“了不起”的父子俩,歌颂了伟大,无私的父爱,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这样才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

  二、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依据新课程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以下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说”这两种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三.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亲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3、感受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的巨大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

  四、说教法和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中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所以采用以下的教与学的方法:

  教法:1、采用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学法:2、通过收集资料,对比阅读,想象情境,个性朗读等方法,围绕重点内容自主探究,体会父爱的伟大

  五、教具准备

  本课教学我主要运用多媒体借助远程教育资源,丰富教材内容,同时也让教材内容直观化,达到资源共享。让学生学起来更轻松,更有趣。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 、 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俗话说得好:一个好的开始就相当于成功的一半,那么在课堂教学中也一样,一个精彩的导课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为了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结合四川大地震这一现实素材,教学开始出示四川地震的图片,勾起学生对08年这一沉痛事件的回忆, 既揭示了本堂课的主题《地震中的父与子》,又营造了浓郁的情感氛围,有助于学生迅速入情、动情。有便于后面教学的进行.

  (二)、指导朗读,悟父子情

  1.接着让学生回顾第一课时,并用简练的话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课文所写的父子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这不仅是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口。

  2、体会父亲的了不起。我让学生自己边读边划出课文中描写父亲了不起的句子,再加以引导,并结合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爱。这里是让学生深入阅读,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有准确、细腻、深入的把握,获得准确、细腻、深入的体验,以增强语感,同时,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也许学生会找出以下句子:

  3、课件出示以下句子并以多种方式指导朗读:

  a.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

  b.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c.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d.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如: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救火队长,警察的话看出他在想什么?

  学生在有滋有味的朗读中感受, 加深对父亲的认识,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父爱的伟大.

  e.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感受父亲的了不起:在学生从“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句中通过“挖”及想象其它动作词,更深一层的感悟父亲的劳累,和这种了不起的伟大的父爱。在感受父亲的伟大时,我还利用时间对比的方式让学生感悟父亲挖的时间的漫长,从中体会到父亲挖的决心。从外貌的描写感受父亲的疲惫与辛苦.

  再如:感受儿子的了不起:抓两个句子,其一是儿子和父亲的第一次对话,了解他对父爱的坚信不疑,展现出了儿子勇敢的一面。其二是儿子让其他同学先出来的画面,抓住“让”字感悟儿子是一个舍己为人的孩子。这些都原于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是连接父子感情的一个基点。让学生体会到阿曼达的无私.先人后已.灾难面前镇定,从容的品质

  4、我们再看看儿子阿曼达是不是也了不起,找一找,儿子的那些地方感动了你?

  (1)“我告诉同学不要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回来就我,也能就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2)“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更我在一起。”

  [ “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让学生在情感得到激荡的同时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句子诵读扎实了,情感表达自然也淋漓尽致了。]

  5、体会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抓住“一个中心线索,两个突破点”。这个中心线索就是父与子始终恪守的诺言、毫不动摇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两个突破点是“父亲爱的了不起”和“儿子‘让’的了不起”。这是文章的精华所在!]

  [ 以上这些句子通过反复地朗读,让学生读懂读明白.当然“读懂”既包括读懂话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读懂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积淀语文素养。]

  6. 最后一刻,激动人心的场面出现了: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你从哪体会到他们是非常幸福的呢?(因为父亲相信儿子,儿子相信父亲,他们心灵相同,终于团聚了。父亲爱着儿子,儿子相信父亲。是爱,让他们幸福着。)

  (三)、课外拓展, 感情升华

  一堂好课的结束意味着新的课外拓展,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说一说,让学生把自己享受到的爱和自己奉献的爱和大家分享一下。

  [让学生将内心感受说出来,让学生的思想与文中情感发生碰撞,达到交融,得到升华。]

  (四)、作业设计;

  新课程理念中所提到的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课堂教学显得尤其重要,但也离不开课外的演练,所以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布置以下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并积累诵读。

  2、小练笔(1、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2、写一写父母、亲人、朋友、同学之间互相关爱的事情。(四)、写“父与子”的情,让学生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想到要感恩父母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精髓, 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这堂课的板书既简明扼要,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再加上学生的情感,让整堂课真正成为和谐互动、学习的乐园。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父 子

  了不起

  七、说说本课教学效果的预测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根。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在引领学生潜心品读文本,领悟文本的语言表现力同时,,紧紧抓住一个“情”字,通过多种形式品读,感悟语言文字蕴含的父子深情,让学生达到情感的共鸣;牢牢地把握一个“爱”字,用文中父子之爱燃起学生心中之爱,让爱在课堂中传递,让爱在生活中绽放异彩。让学生理解儿子的获救,是父亲与地震废墟殊死拼搏,奋不顾身的结果,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

《地震》说课稿1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9课《地震中的父与子》.下面我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板书以教学预设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

  课文记叙了1994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废墟中经过了38个多小时的挖掘,终于成功救出自己的儿子和14个小孩的故事。赞扬了“了不起”的父子俩,歌颂了伟大,无私的父爱,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这样才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说”这两种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三.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感受父亲的伟大.

  2、感受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的巨大力量。

  四、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本课我采用以下的教与学的方法:

  教法:1、采用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学法:2、通过收集资料,对比阅读,想象情境,个性朗读等方法,围绕重点内容自主探究,体会父爱的伟大

  五、教具准备

  本课教学我主要运用多媒体借助远程教育资源,丰富教材内容,同时也让教材内容直观化,达到资源共享。让学生学起来更轻松,更有趣。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为了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结合今年的四川大地震这一现实素材,教学开始出示四川地震的图片,师生配乐朗读,勾起学生对08年这一沉痛事件的回忆, 既揭示了本堂课的主题《地震中的父与子》,又营造了浓郁的情感氛围,有助于学生迅速入情、动情。有便于后面教学的进行.

  (二)指导朗读,悟父子情

  1.接着让学生用简练的话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课文所写的父子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这不仅是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

  2、体会父亲的了不起。我让学生自己边读边划出课文中描写父亲了不起的句子,再加以引导,并结合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爱。这里是让学生深入阅读,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有准确、细腻、深入的把握,获得准确、细腻、深入的体验,以增强语感,同时,体

  会作者的写作方法。也许学生会找出以下句子:

  3、课件出示以下句子并以多种方式指导朗读:

  1.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2.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4、我们再看看儿子阿曼达是不是也了不起,找一找,儿子的那些地方感动了你?

  (1)“我告诉同学不要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回来就我,也能就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2)“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更我在一起。”

  [ “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让学生在情感得到激荡的同时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句子诵读扎实了,情感表达自然也淋漓尽致了。]

  5、体会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抓住“一个中心线索,两个突破点”。这个中心线索就是父与子始终恪守的诺言、毫不动摇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两个突破点是“父亲爱的了不起”和“儿子‘让’的了不起”。这是文章的'精华所在!]

  [ 以上这些句子通过反复地朗读,让学生读懂读明白.当然“读懂”既包括读懂话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读懂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积淀语文素养。]

  6. 最后一刻,激动人心的场面出现了: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你从哪体会到他们是非常幸福的呢?(因为父亲相信儿子,儿子相信父亲,他们心灵相同,终于团聚了。父亲爱着儿子,儿子相信父亲。是爱,让他们幸福着。)

  (三)、课外拓展, 感情升华

  一堂好课的结束意味着新的课外拓展,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说一说,让学生把自己享受到的爱和自己奉献的爱和大家分享一下。

  [让学生将内心感受说出来,让学生的思想与文中情感发生碰撞,达到交融,得到升华。]

  (四)、作业设计;

  小练笔(1、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2、写一写父母、亲人、朋友、同学之间互相关爱的事情。)

  (五)、板书设计

  这堂课的板书既简明扼要,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再加上学生的情感,让整堂课真正成为和谐互动、学习的乐园。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 子

  了不起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19.《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感受父子亲情,理解伟大的父爱能给人巨大的勇气,能使人在危急时刻变得更加坚强,能够无所畏惧地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

  2.依托语言文字,通过有感情朗读、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

  教学重点:

  1.展现“父亲艰难地在废墟上挖了38小时”这一情景的第十二自然段。

  2.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3.理解这对父子为何了不起。

  教学难点:

  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过程:

  一、把握整体,创设情境

  1、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9课地震中的――(生引答:父与子)【板书课题】

  2、初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让一切都失去了他往日的模样。(出示

  影音)

  二、直奔主题,整体感知

  1、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位父亲执着地挖了38个小时,他7岁的儿子竟顽强支撑了38个小时。课文中早已对他们给予高度的评价,说他们是一对――(生答:了不起)的父与子。【板书:了不起】

  2、你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他们的了不起?动笔划出来,还可以用简短的语句做些批注。(学生读划写)

  3、学生交流

  过渡: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这位父亲如此伟大,如此――,如此――(生自由答)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出示文字)

  三、品读语句,以读代讲

  1、现在你们会怎样读这些句子?你会抓住哪些字眼来读出父亲的了不起?大家在小组里读一读。(分小组朗读)

  2、交流品读

  你来读,你为什么会这么读?(看出时间长,父亲支持了这么久很疲劳,看出不容易困难很大……)36小时,这是两个白天一个黑夜,父亲就这样不停地挖啊挖啊。这是一个多么坚韧不拔的父亲。我们一起来朗诵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灰尘,血丝,衣服,血迹……

  孤军奋战的父亲没有任何工具,仅凭他的一双手,一双血肉模糊的手不停地挖呀挖呀,这里饱含着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我们一

  起来读,记住这位了不起的父亲。(生齐读)

  3、挖了这么久这么艰难,父亲为什么没有放弃?因为(生齐答)(出示文字)

  【板书:无论…总…】

  4、这是父亲常对儿子说的话。这是一个约定,这是一个承诺,这是一份沉甸甸的爱。这位慈爱的父亲曾经在什么情况下说过这句话?(学生简答)

  5、现在,在一片废墟前,父亲也是凭借着这句话(指,生齐读)执着地挖掘。在这片废墟上,他曾经听到其他父母的痛哭和呼喊(生接读);他曾经听到好心人的劝慰(生接读);曾经听到消防队长的告诫(生接读);曾经听到警察的规劝(生接读)。面对这一切的不理解,面对身心的巨大伤痛,父亲停止了吗?(生:没有)为了和儿子在一起,父亲都克服了哪些困难?你能不能用“不论……总……”这个句式来说一说。

  6、无论发生了什么,父亲只有一个念头――(生自由答) 这个信念支撑起了父亲了不起的形象。(配乐)假如他就是你的父亲,面对废墟他曾经绝望过,但对你不离不弃的爱让他变得坚强伟岸……(生齐读)

  7、也许正是这份深沉的父爱创造了奇迹,挖到了第38小时……(师生同读,学生只接儿子的语言部分)

  8、父亲挖了38小时,年仅7岁的阿曼达就在黑暗中(等)了38小时。

《地震》说课稿12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第六组课文以“父母之爱”为主题,重在让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加强与父母的沟通。《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有一年发生在美国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下面,我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依据课标立目标

  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有关阅读教学的要求: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

  高段阅读教学要求:

  1.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2.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3.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本组教材阅读教学训练的重点是:

  “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课件出示)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如下学习目标:

  1.借助图片感悟文本,运用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在情境中想象、交流、反复诵读、分角色朗读,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2、结合课文,感知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我将“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体会父子之间的信任。”确定为教学重点。

  “联系上下文,体会作者是怎么描写人物,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联系学情说流程

  本节课我安排了五个教学环节。(课件出示)(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二)写法入手,初步感知;(三)品读课文,感受父爱;(四)迁移仿写,体会信任;(五)回顾课文,总结写法。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开课伊始,我会这样导入:首先播放一组关于美国洛杉矶大地震后惨状的图片,问学生:“看完图片,你有什么话想说?”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看后的感受。这样的导入不仅把学生很快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中,感受到地震带来的巨大灾难,并且为后来体会父爱的伟大做好铺垫。接着进入新课学习:“灾难无情,人间有爱。《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就是在这可怕的地震中发生的一个感人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写法入手,初步感知

  “课题告诉我们课文的主人公是谁?”“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对父与子。”(板书:父子)由课题中的“父与子”引入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想想作者是通过哪些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自读之后,交流“作者对人物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这样的设计,紧扣本组预读训练重点,引导学生一入文,就关注到描写人物的方法。在交流了语言、外貌、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之后,进行小结“作者就是通过这些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具体、鲜活。”

  除了人物的描写,课文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数字比较多。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第1和12自然段,有什么发现?学生很快就会发现并找出文中出现的数字。接着,想一想数字在课文中代表的含义,试着用这些数字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在数字的提示下,学生很容易的就能够简单复述课文内容了。这样,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对课文的整体印象,把握了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情感基调。

  (三)品读课文,感受父爱

  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之后,我将根据学情,顺学而导,具体的看看这些数字背后的含义。

  (1)聚焦第一组数字(30万人,不到4分钟),学生通过对比,应该能体会到地震的突如其来和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有了这样的体会,再来读第1自然段,相信会读得更好。

  (2)聚焦第二组数字(8、12、24、36),引导学生想象:“看到这些数字,你看到了谁?他在干什么?”学生通过数字引发想象,初步感受到父亲形象。由此再回到课文,文中又是怎样描写的?找到文章的重点段落:“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体会这个句子时,引导学生用抓关键词句的方法学习。“仔细读读句子,有哪个字、哪个词语、哪个句子特别打动你?”学生默读后,应该会抓住句子中时间的推移,父亲的外貌,体会到父亲的艰难、疲惫、焦急、无助、坚持,从而进一步体会到对儿子的那种深沉而伟大的爱。在交流体会中,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在自主品读,体会,交流后触摸了父亲的.内心情感,然后再创设情境引读句子,父亲的形象就在学生的心目中慢慢丰满起来,学生自然就会想到,父亲这么做,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儿子在等我!这时,把这几句话变成小诗,创设情境:看,这段文字不正像一首向父亲表达敬意与赞美的小诗吗?出示:读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3)聚焦父亲的语言。父亲在挖掘的时候,有人劝阻他,父亲是怎么说的?学生找出父亲的三句回话:“谁愿意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看似简单重复的回答,其实有着不同的含义。“这三句话一样吗?”“父亲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心里在想什么?”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由恳求到焦急直至有点崩溃的心情变化。接着进行排比式的导读,串联起三句回话,让学生进入到了这位父亲的情感状态中,急父亲所急,担心着父亲的担心。

  然后,我继续追问:我想问问阿曼达的父亲,人们这样劝阻,震情这样厉害,你为什么不离开?引出文本的主线“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时设身处地地模拟对话,交流,学生很快体会到为什么在其他父亲的痛苦呐喊声中,在这么多专业人员的劝说下,在自己的行为可能引起更大灾难的情况下,这位父亲还要冲到废墟中去救自己的儿子,这是因为父亲信守诺言,这是因为如山的父爱。(板书:爱)

  (四)迁移仿写,体会信任

  学生读懂了父亲的内心,树立了伟大父亲形象之后,在美好的情感体验中受到人文的熏陶,然后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父子对话,进一步体会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通过朗读,体会父子之间深深的信任。“想象一下:儿子在废墟下,没有吃的,没有喝的,随时可能遇到危险,这36小时,儿子又是怎样的一种等待呀!”再次出示之前的小诗,“这个儿子/心中只有一个念头/_______/他等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没有人再愿相信他_____/____/______/______”让学生仿照描写父亲的小诗,写写儿子。通过练笔,学生再次感受到“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的承诺,加深对信任的理解。这时,再读被发现后,儿子和父亲的对话,从儿子的语言中,就会体会到正是因为对父亲的这份信任,(板书信任)才让儿子那样的勇敢、坚强、无私。

  (五)回顾课文,总结写法

  齐读最后一段,说说父与子哪儿了不起?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再次回顾课文,感受人物形象。最后再次点出本文写法:“父亲和儿子的形象一定留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在灾难中的爱与信任打动了我们,也更得利于作者运用的这些人物描写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课后也能试着写一写生活中的人物,用上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这一环节再次回扣开头,点出了本组的训练重点,关注到写法上面。

《地震》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我要说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我要展示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文道结合的思想,按专题来组织单元。本单元就是以“父母之爱”为专题,通过文质兼美,不同侧面的几篇课文,让学生受到思想上的教育,写法上的启迪,领悟作者通过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的是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夜以继日,挖了整整38个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的14位小朋友。

  选择这篇课文,是缘于感动,也是缘于汶川地震后,再一次上这堂课时完全不同的感受。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弹指间灰飞烟灭,然而,就是在这样无情的灾难面前,我们在创造着生命的奇迹!

  二、说教法:

  下面,我将自己设计该课教学时的若干想法,原原本本地加以呈现,我希望我这种“原生态”的呈现,能限度地表明我的教学理念。

  1、在感动中领悟全文中心。上《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我考虑的是:如何使学生得到形象的感悟、情境的感染、心灵的感动。让学生感动是上好这篇课文的前提。利用情感的碰撞、人文的熏陶、文化的积淀,让学生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感动于伟大的父爱。加之,利用远程教育设施,播放直观的地震现场,让学生更加被这对父子感动。

  2、在改写结局中感动于过程。事实上,《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不长,即使没有老师小心翼翼的精心引领,学生也完全可以自己把这篇课文读懂,并且心甘情愿地被感动,感动于“这位父亲“的超乎常人的坚强、坚持、信念与爱。因为正是由于这位父亲异于常人的行为,才使结局那么圆满、皆大欢喜。然而,当汶川地震中那一幕幕让人心酸的.画面在我脑海里不断地放映时,我突然觉得自己有责任让学生思考甚至选择,自己是为事情的结局感动还是在事情的过程中感动。

  假如,假如事情没有那么圆满,这位父亲不听所有人的劝阻,坚持在地震后的废墟中不停地挖掘,最终找到的只是儿子血肉模糊的尸体,或者甚至引起爆炸葬送了自己的生命和孩子们的生命,学生们还会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吗?还会吗?

  在这里,我将会利用远程教育设施给孩子们展示一个汶川地震中真实发生的“父与子”的故事。故事中的这位父亲挖了整整三天三夜72小时,最后却只能对着儿子尸体温柔的痴笑。孩子们一定会领悟到原来我们感动的不仅仅是结局,而是那个令人垂泪的过程。

  3、在细节中感动于真实的父爱。在采访与倾听孩子们预习体会的过程中,我感觉到一种倾向,那就是他们会认为,那另外14位孩子的父亲过早地放弃了拯救自己孩子,是他们对自己的孩子爱得还不够深,甚至有的学生会认为那些父亲是胆小的、懦弱的。特殊时刻正常的理性被误解为“贪生怕死”,这让我感到害怕,因为这种误解将会衍生出一种在我看来是畸形的价值观。

  我们有理由相信,普天之下,父母舐犊之情都是一样的,那14位父亲对儿女的无与伦比的爱以及丧子之痛,在课文对他们动作、表情的细节描写中我们是能够体会得到的,我总觉得我应该站出来,让这些容易被人忽略的父爱去感动学生。

  三、说学法:

  1、找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找”,找那些负载着所有父亲爱子之心、悲痛之情的词句,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准确、细腻、深入的把握中获得准确、细腻、深入的体验。

  2、读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读”,通过引导、联想等一系列方式,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父亲努力拯救儿子的过程,使学生在情感得到激荡的同时,品味语言、积累语言。

  3、议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议”,通过小组合作探讨,挖掘出孩子们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

  4、写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写”,把对“这位父亲”的崇敬之情融入到文章结局的续写之中,让学生把充沛的情感积累化为书面语言。

  四、说程序:

  1、以词概篇,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两组词语,由学生选用其中的词语说说文章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从整体入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抓住中心词,设置问题,统领全篇。)

  2、深层品读,感受父爱

  a、走近父亲,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父亲的“了不起”?勾画出描写父亲语言、动作、外貌的句子,并用课件出示,再把这些语句反复读一读,小组同学相互交流感受。

  b、引领学生抓住相关语句汇报。

  (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机会,通过读、画、说、想这几个环节,充分体会、诵读,感受课文主旨,为整节课的教学奠定情感基础。)

  3、将文改诗,感动父爱

  a、(课件出示)将“他挖了8小时、12小时……到处是血迹。”改成一首小诗,(配乐)深情地读一读,体会到什么?

  b、想象: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父亲?(随后课件出示父亲的样子)

  (这一环节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用诗的形式浓缩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4、改变结局,升华父爱

  a、改变文章结局,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简单讨论这个结局出现的可能性,追问学生“你是否仍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为什么?”引领学生反复品读父亲解救儿子的过程,在“过程”中深入解读“这位父亲”。(课件出示“汶川地震中的父与子”)

  b、让学生找出容易被遗忘的描写其他父亲的词句,从细节中体会蕴涵在其中的爱。(播放画面,观察并体会)

  5、续写结局,研读父爱

  让学生选择不同的结局,把故事续写下去。并用自己的语言和亲身体会说出自己对父爱的理解。

  五、说应用:

  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堂课的过程中,我选择的远程教育模式一:光盘教学模式来进行的。

  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我都适当的穿插运用远教设施和教育教学资源来完成我的教学目标。如:播放地震现场的情景,让学生非常直观地感受到了在如此危险的情况下,父亲坚持不懈挖掘38小时的感人场景,这比起教师用干涩的语言奋力描述效果要强很多很多。

  利用光盘将课文的重点词句展示出来,和学生一起探讨、品读,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了师生互动,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

  仔细观看了特级教师武琼的讲座,她提倡的新的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人才观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所有教师的努力下,农远教育会越来越普及,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更多便利,给我们的课堂带来更多精彩的瞬间!

《地震》说课稿14

  一、分析教材与学情: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而破坏性地震会给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很大的损失。

  目前的教育现状可以看出,学生的成绩是第一位的,而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对孩子进行自护、自救方面的教育,还没有很好的落实在教育教学中。现在的学生,都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任何事情都有父母包办代替,自理能力特别差,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更是束手无策,所以,汶川地震中才会使学生的伤亡人数占很大的比例,学生不能用已有的知识来守护自己的生命。所以本节课就让学生在实践中切身体会一下地震的应对措施,在教师的引导下能主动开展探究活动,用知识保护自己的生命。

  根据这一教材编排的目的和学生的学情,我确定了本节课的目标是:

  知识目标:

  1、简单了解地震的形成。

  2、了解地震发生前有什么预兆?

  3、知道遇到地震我们应该采取的保护性措施。

  能力目标:

  1、通过模拟自救活动,培养学生掌握科学避震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德育目标:

  1、在了解保护措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爱心教育。树立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以正确态度对待地震灾害的发生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在地震发生时应采取的保护性措施。

  教学难点:形成地震的原因。

  二、教法学法

  (一)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在学习本课时,学生在“观察、查找地震的前兆、探究地震的形成、体验地震来临时的应对措施”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放在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本课的学习中,教师借助汶川地震这一人人关心的话题入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愿意用知识来守护自己的生命,让灾难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同时用多媒体课件和扣人心弦的音乐,来拨动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三)合作性

  在合作探究活动中,学生与学习伙伴交流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想法,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激发思维活动,培养了探索精神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三、教学准备

  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与其他课程,如果学生不对本课的内容做好充分准备的话,就没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有针对性的教学准备会使你的课堂事半功倍。

  学生准备

  1、在课前两个星期,安排每个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和地震相关的资料。

  2、课前两天指导每个学习小组就地震的形成、地震前的预兆、以及地震来临时采取怎样的办法来保护自己三个问题细致研究,再次进行处理信息、整理资料,并填写身处环境不同、采取不同方法的调查表,做好汇报交流的准备。

  教师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教师对学生研究的三个问题也要充分的查找资料,为灵活驾驭课堂做好充分准备。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学一开始,我就借助多媒体,播放一段汶川地震发生时的影片。让同学们谈一谈自己看后的感受。

  教师总结,进入本节课的主题,地震与应对。

  (这一环节,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最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本课的学习中)

  二、了解地震的形成原因

  1、让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利用两块木板(一块厚的,一块薄的),在教师的要求中 亲自实践,了解地震的形成。

  2、 教师指导学生操作后,让小组成员根据教师的刚才的三个环节的实践,总结出自己的发现:

  (1)折断厚的细木片用力大。

  (2)折断薄的细木片声音响。

  (3)这一现象与坚硬的地壳在受到地球内部力量时造成断裂和移动的原理有相似之处,所不同的时实验中时双手产生力量,而地震时是地球内部产生力量。

  教师总结:地震是地球内部力量使坚硬的地壳产生断裂和移动而造成的,是一种自然现象,希望同学们不要恐慌。

  (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地震的形成,感受地震带来的巨大威力,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正确对待地震。)

  四、了解地震的危害

  (本环节不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但是他是一个关键环节,只有同学们深刻认识到地震的危害,才会激起学生了解地震前的预兆和保护自己的方法的欲望。)

  五、了解地震前的预兆

  让同学们汇报,你了解到的地震前的预兆,更好的避免灾难的发生。

  1、通过汇报,教师总结:

  地震异常的'表现形式大体可分为:地下水异常、生物异常、地声异常、地光异常、电磁异常、气象异常等。

  2、以地下水异常和生物异常这两种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现象,所以我让学生做细致的了解。

  如:(1)地下水异常包括哪些现象,并课件出示人们总结的震前井水变化的谚语。

  (2)生物异常

  主要让同学们了解动物反常的情形,通过人们总结的顺口溜了解地震前的预兆。

  (此环节让学生提前预知地震预兆,减少灾难的发生。切实做到用学过的知识来守护自己的生命)

  六、地震时的应对

  这是本课的重点:为了避免汇报形式的单调,我将采取三个步骤来完成本环节的教学任务

  1、亲身体验,评价中学习逃生方法。

  每一个学习小组派一个学生出来参与。假如在这个课堂上忽然发生地震,你会选择什么地方躲避?并采取各种评价方式:本组同学评价、其他小组同学评价和请本小组的学生评价本小组代表的躲避方法是否合理。并让其他小组的同学也参与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总结出首先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在室内的逃生办法。

  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课前调查表中的不同环境下,应采取的不同措施。

  3、结合汶川地震中被埋压学生的逃生经验,学习逃生方法。

  教师适时补充汶川地震中被埋人员表现勇敢的事例,感染通讯,让他们积极、勇敢地面对生活。

  此环节,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尝试、体验活动,既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又很好地落实了本课的重点。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讲究简洁、明了,同时起到强化重点的作用,本节课我只板书头脑冷静 灵活应对八个字,告诉学生逃生的方法。

  地震与应对

  头脑冷静 灵活应对

《地震》说课稿15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火山和地震》。首先,我说说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1、教材的体系、内容

  《火山和地震》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火山和地震》属于“地球的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之三:“地球运动与地表变化”,其他地球运动所引起的变化,如:“地球运动与天气变化”被安排在三年级上册《关心天气》单元,“地球运动与昼夜变化”被安排在五年级上册 《白天和黑夜》单元,它们都为六年级研究《我们的地球》和《探索宇宙》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单元顺应学生思考、探究问题的规律,从人类探索地球的形状开始,引领学生从地球表面到地球内部去认识地球,分为《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表面》、《地球的内部》、《火山和地震》、《地表的变迁》,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地球的内部》主要研究地球的内部构造,《火山和地震》、《地表的变迁》主要研究地球运动与地表变化。

  《火山和地震》有六个教学活动(PPT),其中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是重点。

  2、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部内力作用的结果。

  ●知道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以及预防地震的措施。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震的国家之一,了解张衡及他的贡献。

  过程与方法

  ●会做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

  ●会做地震的实验。

  情感与态度

  ●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产生民族自豪感。

  3、教学重点: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4、教学难点:做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

  5、教学安排:1课时

  6、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火山和地震的录像、烧瓶、石棉网、酒精灯等。

  学生准备:橡皮泥。

  二、说教法学法:

  学情分析:

  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的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形状,能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知道科学家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出了地球内部的构造,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能用橡皮泥等制作地球内部构造的模型。但是不知道地球内部是运动的,充满了力量。另外,学生能针对问题,从更多渠道查阅相关资料,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学生的科学探究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基于以上分析,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课件展示法:通过视频课件展示,让学生形象地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样子及形成原因;通过影像资料介绍许多科学家为研究火山和地震做出的贡献。

  演示法:通过火山喷发和地震的模拟实验,让学生形象的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讲解法:学生对火山和地震的资料不是很熟悉,需要教师的讲解;

  指导法:在做火山和地震的模拟实验时,由于学生不具备探究的基础,都需要教师详细的指导;

  合作探究法:在探究地震和火山的成因以及自我保护的方法时都采用了此方法,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团体的'力量,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三、说教学程序

  我设计了五个步骤:

  (一)导入

  1、复习:通过前几天的学习,我们对地球有了初步的了解,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地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么?学生回答:地核、地幔、地壳。

  2、过度揭题: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地球的两大自然现象——火山和地震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

  3、学生交流:关于火山和地震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导入新课的学习,衔接自然,学生对火山和地震已经有一点了解,这时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前知识,也为下面学习火山和地震打下基础。

  (二)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

  1、学生观看火山视频

  大家刚才观看了火山喷发的录像,从火山喷发的现象中,人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地球内部压力大,温度高)

  说说火山形成及喷发的原因是什么?

  2、学生交流。

  3、火山喷发实验

  为了更好地研究这个问题,我们按照大家的设想来做模拟火山喷发实验。

  教师演示,讲解实验的注意点

  学生分组实验,及时记录

  4、小结:

  火山喷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