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课稿

时间:2022-06-09 18:18:2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画》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画》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画》说课稿1

  一、课文概述:

  《画杨桃》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同学们懂得了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凭空想象,要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要轻下结论。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蕴含的道理。

  难点:从课文内容体会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三、教学设计理念:

  1、跨越式教学理念强调在学生学习任务设计时,给学生一个支架,提出供学生研读的问题。

  2、新课标指出,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于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问题的解决即达成了目标的实现。师生共同拎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至关重要。

  四、问题设计:

  1、“我”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像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2、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呢?后来为什么又变得和颜悦色呢?

  3、老师的话与父亲讲的话相似之处在哪里?为什么说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五、对问题设计的想法:

  1、第一个问题既简单却又是核心问题的根基问题,埋藏着第二个问题。

  2、第二个问题是全文的重点及难点问题,也是学生体会课文蕴意的关键点。

  3、第三个问题是全文的核心问题,也是全文学习的高潮点,更是学生体会寓意的着眼点。

  六、对三个问题的处理:

  1、第一个问题:自主研读,汇报解决。

  2、第二个问题:我采取对比朗读教师与同学们的两次对话,体会“同学们”态度的变化。为了缓解难点,我在学生对比朗读之后说发现——阅读拓展阅读材料一:神奇的标点符号——再读,读出人物内心世界。

  3、第三个问题并不难,但寓意深刻。我结合时机,选用了拓展阅读三:作者介绍。

  岑桑说的这一段短小精悍的话:“多年来,我一直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做人、做事,这是从小时候老师、父亲对我的教诲。几十年来在文学上我自己留下的却只有几行脚印,那些浅浅的脚印随着时间的.流逝,便将不留半点痕迹了。”既与课文学习相得益彰又揭示了课文寓意,给学生留下了无尽的思考。

  七、教学资源设计:

  拓展材料一:神奇的标点符号

  拓展阅读材料二:作者简介。

  阅读拓展阅读材料三:鲁迅《藤野先生》等

  八、对资源设计的想法:

  1、缓解“对比阅读说发现”环节的难点。阅读拓展阅读材料一:神奇的标点符号,再读,读出人物内心世界。

  2、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寓意。引用了岑桑说的一段短小精悍的话。

  3、学完课文之后,我选取了鲁迅的《藤野先生》,让学生通过阅读经典名篇,达到既升华认识又体会两篇文章两位老师形象相似之处及不同之处。

  由此突然想借用窦桂梅老师一个定义——不设“围场”的课堂:即这种课堂其实就是追求一种不确定性、生成性,弥漫其中的思想和生命气息将使课堂充满不可预料的魅力,使课堂成为一个思维激荡和灵感勃发的“场”。

  我想说,跨越式课堂不正是追求这样一种不设“围场”的课堂,问题是我们如何为学生营造这样一个“场”?

  如果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尽最大可能用好了教材与拓展资料,而拓展资源真正地为教材服务或为实现跨越服务了,我想我们的课一定成功了一大半。

  问题:

  在中高年级,我们如何筛选及处理拓展阅读材料?

  拓展材料的类型往往分为三种:

  一是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补充性拓展;

  二是与课文表达形式相类似的迁移性拓展;

  三是具有比较鉴别意义的比较性拓展。

  备课时,可先想一想:结合文本,我们需要哪种类型的资源?处理三种类型的拓展材料时一定要做到适时,有度,有效;不要循规蹈矩。

  在中高年级,我们可重视选择基于主题迁移性和比较性的拓展材料;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对比,使学生由此及彼、组合积累,实现类化、迁移。

  我们还要重视选择经典文章,在拓展阅读时可向学生重点推介这些文章,当然也要考虑学生的阅读心境。有一定难度的经典文章可给予指导性阅读意见甚至可以截取某个片断。

  九、对打写题目的设计:(两个题目)

  1、同学们,我们已经在这节画杨桃的美术课上认识了这个班级的老师、同学,还有那个画画特别认真的“我”,也了解了发生在他们中间的故事。现在,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对他说几句话。

  2、你对资料城中的哪篇文章印象最深刻,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十、对打写题目设计的原则:

  1、能引领学生用各个侧面领会文章寓意,能引起学生思想共鸣的话题。

  2、设想学生在打写中能说真话,不说空话、套话的话题。

  3、打写题目设计有梯度,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发挥的余地。

  4、预设打写内容较宽泛话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读后写心中所想、所思,写出有创意的文章。

  十一、本课教学板块回顾:

  (一)筛选问题,导入研读。

  (二)层层剥离,直奔目标。

  1、一般问题,自主解答。

  2、对比朗读,直击难点。

  3、入境朗读,对比感悟。

  (三)拓展阅读,升华认识。

  (四)联系生活,抒发感悟。

  余胜泉博士提出的阅读教学“七个层次”,字词;文意;结构;蕴意;寓意;妙笔;风格。我想自己做来确有些生硬,但整堂课学生学得扎实,投入。

  倘若能在每课书中不留痕迹地实现这“七个层次”,我的学生必定会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学生。

  惟有不断学习,为之努力……

《画》说课稿2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第四册,第十五课《画夜景》,对象是小学二年级7岁的孩子,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掌握知识有限,但好奇心极强,喜欢接触新鲜事物。《画夜景》是他们从未接触的知识和技法。

  依据教材内容及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认为:本课目标是:通过画“夜景”促使学生发现和捕捉美丽夜景的特征,培养学生观察力,抒发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感受能力。重点是:学习画夜景的方法,掌握用明暗色使画面产生对比效果。 难点是:如何利用颜色对比表现夜色的美感。

  本课分2课时进行,这是第一课时。

  下面我针对《画夜景》这一课题谈谈自己的教学设想。

  下面我具体说说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导入(半分钟)

  出示苏州农村同一村落白天和黑天的照片,引出今日主题—“夜景”(板书)。

  第二个环节:新授(20分钟)

  1. 游戏探索,把握重点

  问:白天和晚上的景色有什么不同?(白天亮,夜色暗;白天清晰,夜晚朦胧;……)

  看:请学生看书。 提出问题:从书中的图片看,你认为哪些是亮的颜色?哪些属于暗的颜色?

  找:让学生找找生活中明暗色对比运用例子。如学生黑发上各色各样的亮色发卡和班级深绿板报上的亮色布置等。

  玩:选穿5个上衣穿类似色的学生,根据服装色彩的不同深浅,按明暗渐变排队。

  想:亮色和暗色是绝对的吗?请在刚才的色彩渐变排队游戏中进行对比,讲出你的理由。

  (这一环节通过问、看、找、玩、想5个步骤,让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①了解亮色和暗色。 ②了解亮色和暗色产生的对比效果。 ③亮色和暗色是相对而言的,有时是要通过对比来鉴别的。)

  2. 感受夜景,体验美感。

  课件欣赏:介绍奥运开幕式的烟火胜景和黄色调、红色调和兰色调夜景摄影图片。

  (用学生熟悉的农村夜景感受宁静,用节日夜景感受欢快,用城市夜景感受繁华等,让学生感到夜晚的新奇和美丽)

  3.教师演示, 突破难点

  教师示范画夜景。先快速用油画棒在纸下方,用基本形组合的一排描房子,再用蜡笔在纸上半处添上粉淡色烟花,然后用大笔在背景处涂上群青、深紫色等水彩, 演示中学生观察:先用……后用……为什么用这样的顺序?得出老师是利用蜡笔的不透水性,“先蜡笔后水彩,先画亮色,再画暗色,用深色衬托亮色来完成夜景画的。

  (老师零距离、直观的演示,让孩子觉得绘画很简单有趣,并初步了解蜡笔水彩画的方法,激发绘画的欲望.)

  课题添写成“画夜景”

  第三个环节:作业(15分钟)

  1.在对学生的感兴趣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在课上提供参考画题,引发学生想象。

  如:“王国放烟花为公主(或小王子)庆祝生日”

  福娃夜游科技城,

  喜洋洋们在草原新居欢庆祝元宵……

  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图片,说说自己想画的.夜景内容。

  根据学生所带材料和喜好特长,

  自由分2组:A组用油画棒在老师提供的深色砂纸上作画(这个技法简单)。B组白纸上尝试蜡笔水彩画。

  2.学生作业,教师播放轻音乐,课件循环播放夜景图片和兴趣班作品(学生在优美的视听环境中展开思路,大胆表现量)。

  教师要及时的引导和点拨画创作过程中孩子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注意分层次要求。

  本课作业要求:只完成风景主体部分,背景添画、涂色等留待下一课完成。

  第四个环节:作品展评,拓展视野(5分钟)

  1.展评:选3个不同特色的习作,让学生展示仪上展示,简介画面内容,评价自己的作品什么地方画的棒?什么地方还需要改进?其他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师巡回辅导,关注学生差异,注意分层次要求。

  2. 拓展:我将用表现夜色的各种材质作品(如布贴画、砂纸画、蜡笔刮画、吹塑纸版画等),发给各个合作小组欣赏,提示:不同材料的画作也是利用颜色对比来表现的。我们以后可尝试用不同的材料表现夜景。

《画》说课稿3

  画角说课稿

  徐阳平

  说教材:

  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冀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三单元第六课时画角。画角是在学生直观认识锐角,直角,钝角以及掌握角的度量的基础上尽心教学的,学习这些内容,对于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认识以及发展空间观念,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根据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分析,并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操作过程中经历用量角器和三角板画角的过程。

  技能目标: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板画30°、45°、60°、90°的角。

  情感目标:再画角的过程中培养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明确各种角的特征是教学的重点,怎样用量角器画角是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了画纸、三角板、量角器、铅笔等学习用品。 教师准备量角器、三角板、图片。

  说学情:

  在学习“角的分类和画角”之前,学生对于角已有一定的认识,部分校舍感已能对角进行分类。因此在教学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能进一步熟练掌握用量角器画角的步骤,这样的方法,让全体学生学起来觉得容易多了。 说教法

  在教学画角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实践中体会、总结出画角的基本方法。

  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营造独立,自主的学习氛围,在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中,我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设计了 个环节。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由各种角构成的图片),学生欣赏,说观察的感受。 生活中的这些美丽图案是怎样画出来的?(用各种角。)

  这些角又是怎样画出来的.?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画角?

  引出课题:画角

  二.尝试体验,探究新知

  师:接下来老师准备了几项活动,希望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画角的技能。 活动1:画出60°的角。

  1、请学生猜一猜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角度的角。

  2、引导学生用三角板拼角,用这些角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说说所拼的角的度数,再用量角器量角验证,小组合作完成。(在这个活动中师只是提出画角的要求,但是学生用什么方法没有限制。)

  3、你用什么方法画出了60°的角?

  学生根据自己的做法回答和演示。

  活动2: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角?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完成。(两个角组合可以画出15°、30°、45°、60°、75°、105°、90°、135°、150°、120°等角。)

  活动3:画出40°的角。

  1、师:如果要画的不是上面这些特殊角,比如画一个40°的角应该怎么办? (这个活动师仍然不提出具体的描画方法要求。学生会在活动中发现用三角板不容易画出这个角,应该使用量角器才能准确的画出这个角。这时引导同学提出:三角板在画角时是有局限性的,不是所有的角都能用三角板精确地画出来。)

  2、学生自己动手画角,可以讨论后再完成。

  归纳总结

  先让学生说说画角的方法,再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1)先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所画角刻度线的地方点一点。

  (3)以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活动4:用量角器画55度和140度的角,说说画这两个角有什么不同。(开口方向不一样)

  让学生同桌讨论:画角时,当量角器有两圈刻度时,是看里圈还是看外圈? 小结:当先画的那条射线是与内圈的零刻度线重合,那么找点时就应该在内圈找所要画的角刻度线;如果先画的那条射线是与外圈的零刻度线重合,那么找点时就应该在外圈找所要画的角刻度线。

  三.巩固练习

  1.用量角器分别画出55°、110°、65°的角。

  2.用三角板分别画出30°、90°、45°的角。

  3.试着用三角板分别画出75°、105°、120°的角。

  4.用一张圆形纸对折3次,折成的角是多少度?测量一下

  四.板书设计

  板书:

  画角

  (1)先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所画角刻度线的地方点一点。

  (3)以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画》说课稿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应聘小学信息技术 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海龟画旗帜》。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依据课标,说教材

  《海龟画旗帜》是福建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上册)第7课的内容,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学生。本节课是关于海龟作图知识的延伸,并且贯穿着整个LOGO系统语言知识教学,也是形成学生“了解熟悉→技巧掌握→综合运用”这一合理知识链的必要环节。教材要求是让学生学会右转、左转、后退、隐龟及显龟命令的操作。依据《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精神,本课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进而致力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二、以学定教,说目标

  基于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我预设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右转、左转、后退、隐龟及显龟命令的操作。

  (2)过程与方法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用右转、左转命令编写旗帜的方法,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为了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右转、左转、后退、隐龟及显龟命令的操作和综合使用。

  三、说教学法

  四年级学生的思维开始从模仿向半独立和独立转变,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和发散性在四年级尤其关键。按实践经验,学生在掌握海龟作图的基本要领后,会产生“我也行”的自信,学习热情高涨。因此,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分层教学法”。学法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合作、思考讨论、实际操作等方式,逐步完成任务,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四、多向互动,说流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学科特点,为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过程由以下五大板块组成。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升国旗的视频。我是这么导入的:大家仔细看大屏幕,视频正播放通过师生互动交流,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着我提出探究任务:本节课利用logo系统语言也来试着画一下。

  (2)凭借课本,自主学习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显现。我将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本P50到52页,做一做、试一试、说一说,完成画边长为50步的正十边形。引导学生利用文本资源,独立阅读文本,尝试练习,有利于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性知识。

  (3)分层教学,合作探索

  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当大部分同学还在摸索尝试的时候,而已经有几位学生完成任务。这时我将让他们充当本节课的小老师,辅导小组的其他成员,当同学都能完成画边长为50步的正十边形时,我将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对上台的学生给予肯定性鼓励,当学生演示用重复命令时,我会适时进行点拨,突破教学重点。对于本课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我采用对比的方式,列出四个命令,引导学生观察海龟的变化。命令一是命令间未有空格隔开,命令二是重复的命令未用方括号括起来,命令三是方括号中的命令分行,命令四是标准的重复命令。通过对比,帮助学生明白重复的命令必须用方括号括起来,并且方括号中的所有命令必须写在同一行里,命令间用空格隔开。

  通过学习者的合作交流可使知识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实现知识的内化组织,达到掌握操作的目的。

  (4)知识迁移,能力提升

  此环节意在创新教学模式,我将让学生欣赏一组学校校门的图片,接着让学生充当小小设计师的角色,完成我们学校校门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而教师在旁巡视,指导学生。

  (5)归纳总结,完成建构

  1、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展示设计成果

  2、教师引导学生评价交流

  3、梳理知识,归纳总结。

  当然教学有法,贵在得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将根据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进而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信息技术素养。

《画》说课稿5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好!我是朝阳市朝阳县尚志乡中心小学教师,金国杰。很高兴能够在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探讨综合实践活动这门学科。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辽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9个主题活动《奇妙的指纹》。

  一、选题背景

  指纹是指人的手指末端指腹上凹凸的纹路。指纹在现代生活中应用也很广泛。四年级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如何让学生关注生活,具备问题意识是本主题活动的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分析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养成注重事实,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良好习惯。

  二、设计理念

  “以自主探究为核心,以创新发展为目标”是综合实践学科的教学理念。因此,在《奇妙的指纹》这一主题活动的实施中,我和学生一起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指纹的种类和独特性;通过动手实践学会拓印指纹;通过调查了解指纹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合作探究中创造出有趣的指纹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这个主题活动分为以下五个阶段来进行:

  第一阶段 观察指纹 生成问题(1课时);

  第二阶段 知识交流,研究问题(2课时);

  第三阶段 制作指纹分类表(1课时);

  第四阶段 创作有趣指纹画(1课时);

  第五阶段 拓展活动 总结评价(1课时)。

  我今天主要介绍第四阶段——创作有趣的指纹画。

  三、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

  认识指纹的类型,学会用拓印的指纹经过加工、组合、拼摆成有趣的指纹画。

  2.技能目标:

  通过调查、分析得出结论,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合作,较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自我展示能力、动手实践能力。

  四、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动手实践能力,掌握了一些绘画技巧和活动方法,能较好的完成本次活动。

  五、活动准备

  课件、白纸、水粉色、印泥等。

  六、活动实施的具体过程:

  整个活动主要分为五个阶段:我先把前几个阶段做个简单介绍,重点介绍第四阶段段的教学过程。

  (一) 观察指纹 生成指纹研究问题(1课时);

  本阶段的活动中,我让学生认真观察自己手上的指纹,并说说产生哪些疑问?让学生带着求知的欲望,一起来探索指纹,激发学生深入研究指纹的兴趣。并设疑:1、为了使我们研究指纹更方便些,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2、你有什么办法把指纹取下来吗?

  3、展示比较拓印成果,引导正确拓印方法。

  4、再次拓印指纹。

  学生在动手实践拓印指纹后(图片),提出了诸多相关问题,经过筛选、分类、归纳总结、最后我们确立了4个子课题:(课件)指纹的形成。指纹的类别、指纹的作用与应

  用、指纹和命运的`关系。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研究的子课题,并形成四个研究小组,我根据学生

  的特点,适当调配,尽量使每名学生在活动小组中都尽显其能,更好的完成本次活动。

  (二) 知识交流,研究问题(2课时);

  在这一阶段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小组同学除了在上网、图书馆查阅了大量资料外,还通过走访、调查、询问父母、老师等方法进行了探究,分析得出结论,在班内交流。其中第四小组的同学们,在调查指纹和命运的关系的时候,组内同学自制了调查表,走访了各行各业人士共120人,但在整理的时候遇到了难题。(图片)这时我及时指导他们将其分类,筛选、归总,从而得出结论指纹与命运的好坏毫无关系。

  (三) 制作指纹分类表(1课时);

  本阶阶段通过让学生们自己制作指纹分类表,建立自己、家人和亲戚朋友的指纹档案,这样不仅增进亲情、友情的亲密度,还可以留作独一无二的纪念品。在加强情感交流的同时又能让其更好的与他人沟通。

  (四) 创作有趣的指纹画(1课时);

  经过以上几个阶段活动,孩子们都迫不及待的想用自己的指纹画各种有趣的指纹画。于是我为孩子们搭建了表现平台——创作趣味指纹画。这也是我本次说课的重点。在本阶段的活动中我设计了激趣导入----分组实践----设计制作----成果分享----交流评价----活动小结六个环节。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

  教师:同学们回忆下指纹的特性是什么?有几种类型?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呢?你们知道指纹除了这些用途之外,它还能做什么吗?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播放指纹画)这些美丽的图画,用一根手指就可以完成了。大家想不想试一试?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创作《指纹画》。(板书课题)

  【这样做是为了将前一阶段的活动过渡到本阶段,运用多媒体展示指纹画的形式呈现,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作的欲望,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之中。】

  第二环节:分组探究、实践

  我引导学生:大家在设计制作之前,先来探究一下用指纹作画应该掌握哪些作画技巧呢?

  学生讨论、探究后,汇报:(视频)(应该先掌握拓印指纹的方法、了解拓印出的指纹形状、了解印染颜色的深浅等。)

  我引导他们:下面把你们的方法亲自实践一下吧!

  学生开始动手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有的学生在自制印泥时水分的多少拿不准;有的印出的指纹不清晰;还有的印出的形状和想象中的差距很大。)我适时参与其中,和他们一同寻找解决办法。

  实践过后,我将出现的问题归类呈现于课堂上:在刚刚的实践中,你们都运用了哪些方法?发现了什么问题?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法呢?

  学生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一一汇报:(视频)

  (1.拓印的方法有:勾、抹、印、点等方法。

  2.印染颜色的深浅、清晰度等与水分的多少有关。

  3.可以用五颜六色水彩粉制作拓印的印泥。

  4.开始先用铅笔勾勒出设计图案的轮廓,有了经验后,可以根据指印的大小和颜色,直接作画。)

  我随即大屏幕出示:(指纹作画技巧)

  教师:掌握了这些方法后,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创作了,在创作之前老师有个温馨小提示:(大屏幕显示温馨提示)

  1、注意印泥的水分掌握。

  2、用后工具摆放要整齐。

  3、合理分工,合作完成。

  4、保持卫生,注意安全。

  【我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作画技巧,并尝试在实践中体会技巧,使学生能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合作,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环节:设计制作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先构思,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创作属于你们的作品。看哪组最有创意!好,开始创作吧!(播放音乐,教师巡视指导)(视频)

  【在此环节学生学会用拓印的指纹经过加工、组合、拼摆成有趣的指纹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充分得到锻炼,合作意识也相继增强。】

  (制作时,第一小组对小狗的形状把握不准,我及时参与,倾听他们的想法后,和他们一起动手制作,享受创作的乐趣。)

  第四环节:成果分享

  同学们,作品完成了么?请同学们按小组的顺序把作品贴到黑板上,共同分享一下吧!(视频)

  通过展示作品,让他们较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自我展示能力。

  第五环节:交流评议

  教师:这么多漂亮的作品中你最喜欢你哪些呢?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来评一下评吧!(学生评议)

  通过引导学生交流评议,使学生能正确看待事物、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倾听和接受他人意见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六环节:活动小结

  教师:孩子们,今天的活动,不仅使我们身心愉悦,还掌握了很多知识和方法。课下带着同学们送给你的意见和建议,和家人、朋友或同学继续创作更多更美更新颖的指纹画吧。

  我通过对本次活动的肯定和总结,让学生在享受活动带来快乐的同时学会与更多人交往,将本次活动延伸。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简单明了,能更好的突出本阶段的活动主题。

  奇妙的指纹

  指纹画

  作画技巧: 作品展示:

  温馨提示:

  (五) 拓展活动 总结评价(1课时)。

  在本阶段我通过实验教学生如何提取指纹,将指纹的应用进一步拓展到生活之中,本主题活动也便迎来了总结评价阶段。这是两个评价表,(图片)一个自评表,一个互评表。我让学生通过自评、小组互评、全班评议等方式进行评价,提高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与欣赏能力。

  七、活动效果

  本次主题活动,学生们知道指纹的类型,了解指纹在生活中的应用,知道指纹与命运没有关系等,并利用指纹创作了各种有趣的图画。对指纹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通过活动,加强了学生对资料搜集、整理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八、活动反思

  本次主题活动,我意识到动手制作这一部分是难点问题,有些孩子对图形的把握还存在一些困难,我没有在制作之前做基本图形的画法、颜色的搭配等方面的指导,所以在制作时延时,部分作品效果不太理想等问题出现。由于我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还处于成长阶段,说课中一定会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希望能够得到各位专家的指正。同时对各位领导给予我的这次学习和提高的机会,表示深深的感谢!谢谢大家!

《画》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画水果》与下一节课《娇艳的花》都属于中国画教学,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可以学习和了解中国画的一些基础知识和技法,初步感受和体会中国画特有的魅力。

  2、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画水果》是一节集欣赏性、合作性、互动性等特点于一体的美术课,在三年级学生学习了《彩墨游戏》这节课,淡淡的接触了一下中国画,而这节课要学生加深对国画的认识和一些基本技法的掌握为以后的国画学习打下基础, 所以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分析,以及教师的演示和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感受,体验中国画用笔,用色和用墨的基本方法和艺术特色。难点:如何用浓淡干湿的画法和油画棒与国画颜料相结合的画法来表现事物以及画面的构图。

  二、学情分析:

  我所教授的四年级学生好问好动好奇心强,具有一定的绘画基础,也曾接触过国画,但概念还是很模糊更别说对基本技法的掌握。一般的儿童国画教学都以临摹为主,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兴味索然,作品也有明显的程式化倾向。对此,我将灵活地理解表现方法的传授,以无法生有法,循序渐进地启发引导学生自然轻松地掌握领悟国画的表现技法,并使之有创造的成就感,产生我要画而非我不愿意看到的要我画的现象。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情况的把握,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初步了解国画的艺术形式,感受,体验国画用笔,用墨,用色的基本方法和艺术特色。尝试采用国画的基本画法和油画棒与国画颜料相结合的画法来表现一组水果静物。

  四、教学法分析:

  1、以做彩墨游戏来激发学生兴趣

  2、以欣赏范画来认识国画

  3、以教师做示范讲解来了解国画基本技法

  4、分组对一组水果写生并要求创设环境背景,激发创造潜能

  五、教学过程设计

  1、组织教学:以小魔术来吸引学生注意力<用课前准备的一张用油了宣纸贴在黑板上,请一个同学用颜料来刷一便,立刻呈现出《画水果》这一课题,这样可以把学生自然轻松地引入课堂并出示了课题,也为一会创作埋下伏笔>。

  2、引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出不同表现方法的水果绘画作品,提出问题:它们的相同点及不同点?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结合范画归纳中国画的基本概念。<通过欣赏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大概认识,引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3、新授课:

  A、学生尝试用笔在纸上随意滴洒,画线。小结发现墨色有干湿浓淡等万般变化;生宣纸有遇水渗化的特点(这样自主体验式的尝试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进行国画学习)

  B、让学生从上下左右等方向观察,对自己偶然画成的图形进行大胆想象并根据想象进行添画。(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让他们带着游戏的心情,以自娱表现的方式探寻,发现宣纸渗化的规律,在偶成的图形中展开想象与创造。这种游戏虽然简单,却能克服传统国画临摹教学带给学生的畏惧感,充分满足小学生天生对线,形的表达欲望,激发他们学习国画的兴趣,为释放潜在的美术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C、初次尝试后,请学生欣赏书上大师作品和其他学生作品,提出问题,看看中国画表现水果应该如何表现。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向学生介绍如何用笔蘸水、调色、构图,解决画面浓淡干湿的问题。

  D、着重示范葡萄的画法。

  提出问题:这种表现方法还可以试用表现哪些水果(在教师的示范引导和学生间的相互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总结经验,鼓励他们大胆尝试。)

  E、教学拓展:我们还可以给这张画添上背景吗?是否还记得刚才老师的小魔术,可以用这种“油水分离法”来处理我们的背景。(教师示范,通过利用油画棒的特点拓展他们的思维,激起他们更浓厚的兴趣。)

  六、学生作业

  1、学生分组,每组摆放水果静物。

  2、播放优美音乐。

  3、以小组为单位,创作完成作品,教师巡视辅导。

  七、课堂评价

  每组推荐一至两件作品,选出学生代表,把他介绍给大家,对于表现大胆,画面效果突出的作品,请作者详细的介绍和讲解。(通过展示、介绍、互相学生拓展知识,享受成功的喜悦。)

《画》说课稿7

  一、说教材:

  《画角》这一课是在认识了射线、角和量角器、掌握了量角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一堂动作技能操作课。教材把《画角》安排在这一单元的第四课时,意图是让学生在画角的操作过程中进一步体验角的定义和各类角的大小区域,其知识迁移点是量角器的使用——量角、画角的共同点,即“两重合一对准”。教材的例题出示了画角的三个步骤,让学生按照规定的步骤去画,是为了初步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并让学生体验运用迁移学习新知的方法,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多边形的知识打下基础。教材在编排时,注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数学规律。通过画角,用三角板拼角等多种方式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理解、掌握画角的步骤,能正确画出指定度数的角,形成画角技能,养成学生良好规范的作图习惯。

  2、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指定度数的角,培养学生灵活发散的思维能力。

  3、让学生在自主尝试和小组合作过程中体会学习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画角的步骤,能正确地画出给定度数的角。 教学难点:掌握正确的画角技能。 教具学具:量角器 三、说教法、学法:

  我对高校课堂的理解是:高效课堂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课堂,是朴实简易的课堂。没有学生的认真自学,不新授;没有学生的充分独立的思考,不交流;没有发现学生学习的障碍,不讲解。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探究学习,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学习,在讨论合作中探究学习,在自我展示中探究学习,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学

  习,在实践活动中探究学习,突出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结合本班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未知的世界、喜欢动手活动等特点,本节课我采取了“三星导学”的探究模式进行教学。结合尝试教学法和动手操作法让学生在尝试画角的亲身经历中体验画角的具体步骤,丰富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的经验;还运用了合作交流法让学生通过合作讨论,从而互相启迪,多向交流,互补完善、检查反馈,尽可能的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份活动的空间,多一次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喜悦。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板书课题:

  1、测量角的大小要用什么工具?怎样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 2、同桌结合说一说三角尺上各个角的度数。 3、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并能对角进行分类,那么这些角又是怎样画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画角。(板书课题:画角) (二)揭示目标:(教师口述) (三)自学指导:

  1、自学内容:课本第42页例4

  2、自学方法: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3、自学时间:8分钟 4、自学要求:

  (1)自学课本第42页例4中的画角步骤 (2)试着按例4中的画角步骤画一个65°的角。 (3)小组交流:你是怎么画角的? (四)质疑探究:

  1、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2、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画角的步骤和方法。 3、师生共同小结画角的具体步骤:

  ① 画一条射线,中心点对准射线的端点,0刻度线对准射线(两合); ② 对准量角器相应的刻度线点一个点(找点); ③ 把点和射线端点连接,然后标出角的度数(连线) 4、用量角器画出以下度数的角。

  65° 40° 110°

  (五)当堂训练:

  1、分别画出75°、105°的角

  2、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列各角,并说说它们分别是哪一种角。

  10° 45° 60° 90° 105° 120°

  四年级数学上册《画角》教学设计

  宜村小学 孙小雅

  教学内容:课本第42页例4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画角的步骤,能正确画出指定度数的角,形成画角技能,养成学生良好规范的作图习惯。

  2、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指定度数的角,培养学生灵活发散的思维能力。

  3、让学生在自主尝试和小组合作过程中体会学习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画角的步骤,能正确地画出给定度数的角。 教学难点:掌握正确的画角技能。 教具学具: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板书课题:

  1、测量角的大小要用什么工具?怎样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 2、同桌结合说一说三角尺上各个角的度数。 3、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并能对角进行分类,那么这些角又是怎样画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画角。(板书课题:画角)

  二、揭示目标:(教师口述) 三、自学指导:

  1、自学内容:课本第42页例4

  2、自学方法: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3、自学时间:8分钟 4、自学要求:

  (1)自学课本第42页例4中的画角步骤

  (2)试着按例4中的画角步骤画一个65°的角。 (3)小组交流:你是怎么画角的? 四、质疑探究:

  1、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2、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画角的步骤和方法。 3、师生共同小结画角的具体步骤:

  ① 画一条射线,中心点对准射线的端点,0刻度线对准射线(两合); ② 对准量角器相应的刻度线点一个点(找点); ③ 把点和射线端点连接,然后标出角的度数(连线) 4、用量角器画出以下度数的角。

  65° 40° 110°

  五、当堂训练:

  1、分别画出75°、105°的角

  2、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列各角,并说说它们分别是哪一种角。

  10° 45° 60° 90° 105° 120°

《画》说课稿8

  一、说教材

  《纲要》对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是: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注重幼儿的兴趣和终身教育是我活动的两大特色,幼儿园是现代幼儿,生活学习最为熟悉的环境之一,活动开始我就让幼儿从情感态度着手,注重幼儿参与活动的过程。因为在活动中要求幼儿手脑眼并用的活动起来。

  二、说教学目标

  本次活动我设计了知识、技能、情感三个目标:

  (一)引导幼儿尝试利用手型进行绘画,指导幼儿依据手型进行绘画。

  (二)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和创造力。

  (三)激发幼儿对美术创作的兴趣。

  三、说教学难重点

  (一)教学重点中间部分,教师抓住了如何“将幼儿的想象通过绘画形式表现出来”这个重点。

  (二)教学难点将幼儿的想象以动感的画面展示,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观察、比较、判断的机会,并找准了由手形添上什么变成什么这一技能上的关键,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四、说教法学法根据设计的活动内容,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启发和诱导,充分发挥每个幼儿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重视对幼儿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并使幼儿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在美术学习方法中采用了“示范讲解法”,这是美术活动中最常见的教学手段,能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表现方法。

  幼儿的.学法主要有“讨论法”,在观察之后和操作之前,提供给幼儿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的讨论,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操作法”使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掌握技能技巧和从中体验情感教育。

  五、说活动过程

  第一步:手指游戏导入。

  第二步:介绍活动内容,播放PPT让幼儿观察图片并进行想像。

  第三步:鼓励幼儿大胆制作,让幼儿在没有任何束缚和限制下,自由创作,老师巡回指导,对一些不够大胆的幼儿以积极的鼓励,对个别不会的幼儿做详细的讲解,对一些领悟强、制作较好的幼儿及时给予表扬、引导。

《画》说课稿9

  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五册第六课《红色的画》,本课与下一课《黄色和蓝色的画》同属于“造型-表现”的学习领域,是学生系统学习色彩知识的开始。学生通过本课学习,认识三原色,感受三原色中的红颜色使画面产生的特有美感,使学生开始从盲目的,随意的涂抹颜色,到有意识的运用色彩,培养学生色彩美感,激发学生学习色彩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画色彩画的积极性。

  说学情

  三年级学生的造型能力、涂色方法和线条组合已基本掌握,大部分学生可以有意识的使用渐变色,但有少数学生还处于无意识的涂抹颜色。通过这本课的学习,认识三原色,感受红黄蓝三种颜色使画面产生的特有美感,培养学生色彩美感,激发学生学习色彩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画色彩画的积极性。

  说教学目标

  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与学生实际情况本课我设定的三维目标有:

  1.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红色是三原色的一种,感受红色的特有美感,学会运用红色系绘制一幅以红色为主的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引导,开展探究式合作学习活动,学生能够用平涂或渐变的方法表现一幅红色的画,表达自己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色彩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

  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三原色,感知红色特有的美感,及其在画面上的运用。

  难点: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用红色表达自己的感受,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说教法: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和接受能力,针对和利用小学生形象思维发达的特点,本节课我主要采取了,做游戏、创设情景、观察欣赏、思考讨论、延伸比较等方法进行教学,并运用多媒体课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枯燥的讲解变为生动直观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说学法

  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形象是切入点,是关键,这节课我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己找出问题,通过各种方法来解决问题,教师作为引导者,重点、难点师生一起研究解决。从而让学生逐步走进作品,感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技巧。

  说教具、学具:本课教师用具有彩色水、照片视频、多媒体课件、教师范画, 学生准备用具有油画棒、画纸。

  说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本节课上课前我安排好学习小组,整理好学习用具, 引导学生观看红色照片视频,让学生会回忆对身边自然生活的生活经验,感受红色的美感。

  这样既调动情绪,激发学习兴趣,也启发了学生注意观察生活。

  二、导入活动

  原色是这节课的知识点,用变色游戏形式学生不用机械记忆就能理解三原色。然后连续提出问题“那种颜色可以代表你们此刻的心情?”

  “为什么?红色给你们什么样的感觉?”这样导入课题的同时也完成了学生对于红色喜庆的理解。

  三、讲述新课

  1、寻找红色

  引导学生回忆课前观看的视频中哪个红色物品给你留下深刻印象,或者你还知道什么红色物品? 用水彩笔画出印象深刻的红色。充分调动学生的`记忆,激发学习兴趣。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初步对“红色的画”进行描绘,教师初步指导学生作画构图问题。

  2、红色用途

  结合我国的文化特色和历史背景,了解红色在中国的独特审美意义对学生也是一种很恰当的爱国教育。学生欣赏图片(欢快的节日、在喜庆背景色、胜利庆祝色)共讨红色会用到什么场合来了解红色在中国人心中的特殊含义——吉祥如意的祝福!热情向上奋发的中国!

  3、研究红色

  我在学生感知红色的基础上出示自己范画,让学生寻找老师画面中丰富的红色。学生通过对比自己与老师的画感受丰富的红色带给画面的特有美感。进而引出红色系列颜色,认识与红色相关的其它偏红颜色。学生通过和同桌互相介绍、老师来考察的形式熟记5-6中红色。

  4、认识“红色的画”

  此环节,学生通过欣赏画家的画《剥玉米》来判断:什么样的画才是红色的画!对比学生作品,启发红色的画表现了哪些题材;采用什么不同的表现手法?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互相启发,解决教学中的难点。这样,拓展了学生的思路,也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探究问题的学习习惯。

  四、学生实践

  在学生作画前,我出示自己的两幅画的不同做画步骤图,指导学生对比分析老师的这两幅画分别如何完成的?学生快速掌握两种画法,也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教师再及时提出作业要求,引发学生发散思考,激励学生以合作形式大胆创新,提高合作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五、展示、评价

  学生完成作业后,一起创办“红色画展”,将自己的画展示、介绍给同学,其他同学指出其作品的优缺点,教师做以补充评价。这样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解决绘画中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深化理解教学的重点。

  六、小结、拓展

  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教师以问题引导学生用其它原色也能画一幅画吗?学生回家预习《黄色和蓝色的画》,感受知识延伸带来的学习乐趣,为下一课学习做铺垫。

  说板书

  这节课我设计的是一种较为均衡式的板书。注重体现板书设计的直观、系统、简明、美观的特点。

  课后反思:

  这节课我营造适应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氛围方面,在重视审美和的过程方面还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本课学习后,学生既能够用平涂或渐变的方法表现一幅红色的画,也表达自己的情感。增强学生对色彩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学生虽然也比较认可这次教学活动,但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我在调整原有的教学实施,在强调色彩观念演变的的基础上,削减了色彩基本知识的讲解,加强了色彩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链接,点到为止,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适当加强原有教学实施中艺术体验部分的闪光点,使学生认识到写实已经不是评价美术作品唯一的标准绘画创作可以修改、反复和推翻,过程是美丽的,降低具象的造型要求,提高学生绘画表现的自信心。

《画》说课稿10

  一、说内容

  《有趣的叶画》是二年级的一堂作文课,二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作文,应以兴趣的培养为主。结合教学实际,我确定以下几个目标:

  1、教学目标

  (1)、知道一些常见树叶的名称,以及他们的颜色和形状。

  (2)、仿照图形或发挥想象,把树叶拼成一幅画;感受树叶画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

  (3)、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能把自己制作的树叶画用一段话清楚、明白地介绍给大家。

  (4)、培养学生大方、有礼貌的听说态度。

  2、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知道一些常见树叶的名称,以及他们的颜色和形状,并

  制作完成一张叶画;难点是把自己制作的树叶画用一段话清楚、明白地介绍给大家,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

  3、活动准备

  课件、采集各种形状、颜色、大小的树叶,胶水、剪刀、图画纸。

  二、教法学法

  结合《有趣的叶画》一课的教学实际,本课教学我将主要采用体验式和研讨式等学习方式。本次说话内容是学科的整合,把自然课中有关的内容拿来为语文课服务,设想有新意。新课程标准取消了学科间的界限,要求对知识技能的学习同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形成有机的结合,要求本学科要与众多的学科相互渗透,以创造广泛的文化情境,培养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综合性知识。

  三、活动过程

  教学前我作了充分的准备,指导学生利用双休日的时间,到大自然中去采集各种叶子,让学生感受大自然;整理叶子,了解叶子的不同形状、颜色,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乐于探究的兴趣;收集叶子,借助书本或者询问父母,了解叶子的名字。思考如何利用不同形状、颜色的叶子拼贴成内容丰富的图画。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新课标指出:贴近学生生活事例的情景模拟,能激发相应的环境气氛,使学生受到情绪上的感染。一开始通过温馨、动人的秋天落叶画面,将学生引领走进秋天的课堂,激发学生情感和交流的热情。并通过故事引发学生思考落叶的用处,从而引出主题——《有趣的叶画》

  (二)、融情体验,了解叶子

  在完成叶画作品之前,我引导学生一起来认识一下树叶,首先我在幻灯上出示了四种常见的树叶,这些叶子都是学生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分别是梧桐叶、枫叶、柳叶和银杏叶。首先,让学生完成填空“这是一片( )的叶子”,指名说说这些各是什么树叶。接着,观察这些树叶的颜色和形状是否相同,存在着什么差别。说话训练的句式要体现了层次性,在说话内容的选择方面要做到有新意。这里我设计了两种不同的句式:1、( )的叶子( ),像( )。2、“这是一片( )的`( )的叶子,它像( )。引导学生介绍幻灯片上的叶子和自己准备的叶子。两个句式的内容类似,但语句表达不同,让学生体会语言的灵活性。另外,说话训练要落到实处,说得较好的句子应让学生跟着再说一遍,让学生从中得到收获。

  (三)、发挥想象,制作叶画

  认识了叶子,小朋友们开始动手通过摆一摆、贴一贴的方法制作叶画。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发挥想象力,并巡回指导各组学会分工合作,提高操作效率。叶画制作完成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展示交流。这里,教师可先展示自己完成的叶画作品,示范用以下的句型来介绍:老师贴的(什么)(怎么样)。引导学生用适当的词语来描述,如:可爱、逼真、逗人喜爱……我把(什么树/什么颜色/像什么……)的叶子当作(什么)。在听完教师的介绍后,小组可派代表来介绍或者合作来介绍自己的叶画作品,当一回小小解说员。教师及时评价在本环节中教学活动起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要给学生对与错的判断,更要给予正确的导向,让每个孩子学会收集信息。恰当的鼓励激发了学生更大的参与积极性。再借助多媒体手段和配以灵活、开放式的处理,真正的让孩子们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得了知识积累与技能培养。

  (四)畅想真情、热爱自然

  在课堂的最后,我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有趣的树叶是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礼物。它们不仅美化了环境,而且还有很多其他的作用,如: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出氧气 、可以净化空气中的灰尘、可以阻挡沙尘暴及狂风的袭击、可以制药等。整堂作文课,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感兴趣的叶子入手,让学生交流所见所感,很容易产生参与探究的热情和愿望,也正是在这种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他们才有体验、有感悟。通过亲身体验让孩子们与秋天对话,打开了孩子们的心扉,爱美护美、关爱自然之情溢于言表,爱护秋天、保护自然之行也一定会在延伸的活动中养成。

《画》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玲玲的画》是本单元围绕 “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这个专题选择的课文。讲的是玲玲非常满意的一幅画被弄脏了,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在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使画获得了一等奖的事。

  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因此教学中我牢牢抓住这两个方面,重点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从中受到启发,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二、说学生

  本班有47名学生,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聪明、好学,有上进心,知识面宽,朗读能力、分析理解能力都比较强。

  三、说教学目标

  1、巩固生字词。

  2、理解“端详’、“动脑筋”等词语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文中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4、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其中,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和表情,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是教学的重点,理解爸爸说的话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是教学难点。

  四、说教学策略

  (一)、抓主线 整体把握 理清思路

  本文内容浅显。所以我决定以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满意(画好作品)——着急、伤心(弄脏作品)——满意、喜悦(画更漂亮)为本文的主要线索展开教学。在复习完生字词后,让学生开火车读课文,再次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画出能表现玲玲心情变化的`有关语句,理清了玲玲从“满意”到“哭了起来”再到“满意”的情感变化。同时借助课文中提到的两幅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从而形成了“以心情变化为主线”,“以画为辅助”的两条线索。

  (二)、抓朗读 读中体会 悟中朗读

  在教学过程中,我紧跟“读(走进文本)--- 多形式地悟(理解文本)——再带着感受读(表现文本)”这一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努力落实以读为本的原则。首先保证阅读的时间,从整部分朗读,到重点句子的研读,给学生充分的感悟时间。其次,在朗读形式上,采用自读、范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读文的兴趣。紧紧抓住玲玲的情感变化让学生深度感悟文本的语言,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三)、抓字词 落实训练 积累语言

  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训练之一。在教学设计中,我就抓住了课文中的两个词语进行训练。一个是“端详”,另一个是“懒洋洋”。针对学生对两个词语的感知程度,我分别采取了不同的训练方法。学生对“端详”比较陌生,如果让学生做动作说意思并用词语说话,学生就对“端详”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懒洋洋”这个词比较常见,但在这里特别提出来,让学生说说句子用上“懒洋洋”好在哪里,学生就对谴词造句的妙处有了更深的体会,为以后的写作积淀了语言。

  五、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分四个环节:复习字词——探究体验——学习升华——拓展延伸。

  第一环节:复习生字词

  第二环节:探究体验,抓住重点句,层层深入,研读课文。

  (一)回顾课文主要内容,理清人物情感线索 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指导朗读,深入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

  默读课文,画出能表现玲玲心情的有关词语。

  (三)、创设情境,诵读感悟

  1、出示第一幅图,理解“端详”,体会“满意”。

  2、弄脏作品,感受着急

  3、画更漂亮,再悟“满意”

  (1)在爸爸的启发下,玲玲是怎么做的? 教师范读,故意丢掉一个词“想了想”。

  提醒学生理解 “想了想”,还有哪个词用得好?指导理解“懒洋洋”并用它说话。

  (2)、小结:(出示句子)看来,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理解 “坏事”、“好事”。

  第三个环节:转换角色练习说话,深化文章主题思想

  分角色朗读课文,换位思考,谈感受。

  第四个环节:拓展阅读,开阔思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说说在生活中,遇到的这类事。

  2、最后出示名人名言,激励学生。

《画》说课稿12

  《画》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文部分第一课的内容,这是一首五言谜语诗,诗人用优美、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山水图,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课文里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图文对应,能使学生有滋有味地看图读文,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景色。

  【说教学目标】

  一、根据教材特点,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我为本课拟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读:能够正确拼读拼音,读准古诗的每一个字音。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的诗句,试着背诵。

  认: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认识11个生字。

  理解:理解: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2、过程与方法:

  ⑴ 通过学生反复地拼读,同桌正音,等方法,使学生读准每一个字音。学生通过听,自由朗读,同桌互读,分小组朗读,齐读等不同的训练方法,能够流利地朗读古诗的诗句,试着背诵。

  ⑵ 让学生反复地读课文,无形地识字,再通过齐读,开火车读,男女读等方法巩固生字。

  ⑶ 通过学生自己找反义词,读反义词,理解反义词,再记住它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反复朗读,了解古诗内容,懂得这首古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和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感悟”、“体验”,都是以读为本,读是语文教学重要手段。读的实践越多,自然感悟越深,体验也越深。“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一篇文章,读得多了自然就见其义。特别是一年级的孩子,他们接触的字词量极少,这首古诗的意思非常浅显,只要他们反复地读,都能够理解其义。

  【说教学方法】

  二、为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读准、读好、读懂、读背。

  1、读准:

  初读古诗,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这一点非常重要,假如学生连字音也读不准,哪来读的感悟。这里我安排了各种读法,由于学生已经学了所有的汉语拼音,能够独立地拼读音节,所以我先让学生自己拼读,再同桌互读,接着指名读(2~3名),然后分小组读,最后齐读。通过各种不同的训练方式,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读好,有些基础比较弱的学生要进行个别指导。虽然这首古诗只有20个字,但是里面的字比较难读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难区分,比如说“色”读成“shè”,“近”读成“jìng”,还有“听”、“声”、“春”、“惊”。“近听水无声。”这一句特别难读,学生容易把“近听”这两个字都读成后鼻音。我把这些字着重让学生练读,分开读,连起来读,放在诗句里读,直到学生读好为止。在这一教学环节,一定要沉着,不能浮躁。

  2、读好:

  怎样读好,读出古诗的韵味?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朗读起来琅琅上口。为了使学生读出味儿来,读出感觉来,我设计了两个环节:① 让学生听读,我范读,学生听;② 标上停顿记号“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划两条的地方声音延得长一点,划一条的地方声音延得稍微短一些。然后反复练读,采用自由读,个别读,男女读,小组读,配乐读多种形式,最后熟读成诵。

  3、读懂:

  我这里所说的“懂”,并不是说要说出每个字词的意思。根据一年级的特点,我只要求学生初步知道这是一首谜语诗,谜底是画。“水无声”、“花还在”描写的就是这幅画。我先让学生整体感知,再反复读。读好后,我例举诗中的一组反义词“远──近”,通过采用各种形式反复地读,让学生们理解什么是反义词,然后到书中找出其他两组反义词。

  4、读背:

  学生通过不同方式不断的练读,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在课堂上已经能背出了,还不会背的学生,让他们课后再读,要求人人会背。

  通过读准、读好、读懂、读背这四部曲的层层深入,完成了读的教学目标。

  【说教学过程】

  三、本课的字词我是这样处理的

  新课程标准中提倡“识写分流”的识字教学新理念。我在教学本课生字时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通过前面学生反复地读课文,再让学生圈出自己已经认识的字,这时大部分学生都能认识所有的字。现在的识字不是像过去那样孤立地一个个学习生字,而是把生字直接放到课文里去识记。当生字与生动有趣的课文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识字难度就大大降低,这不是抽象的'识记,而是一种有意义、有趣味的识记,孩子们通过反复阅读,不知不觉间就把生字记住了。

  然后我把要求掌握的生字拿出来,反复练读,采用齐读,开火车读,男女读,读的时候及时正音。然后把拼音擦了,再练读。接着我安排了一个送信的游戏,“丁零零,丁零零,邮递员阿姨来送信……”拿到信的小朋友大声朗读,读对了,大家一起跟读,读错了,让其他人送信。学生们在学中玩,个个兴趣盎然。这些都是巩固识字效果的方法,让生字不断再现,不断重复,反复强化。在教学中创造各种再现重认的机会,尤其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把已经学过的生字进行温习巩固。

  本节课要学生会写两个生字“人”、“火”。写字时,首先还是要规范写字姿势,这是他们入学时就反复强调的。写字姿势不正确,事虽小,但危害不小。我在写字前要求学生背“写字姿势很重要,身体做正书放平,一寸一尺和一拳,学好知识身体健。”这样耳提面命,时间久了,印象也就自然深刻了。其次要着重强调写字的笔顺,要求学生一定要严格按照笔顺来写。最后要求写好每一笔,摆好每个字的结构。每课书后面都有“描一描,写一写。”我在教学这两个生字时,自己先在黑板上示范,然后让学生书空,书笔画,再描一描,最后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自己写一写,让学生在课内完成。

  语文教学是一门永恒的艺术,需要不断探索。我这样设计肯定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指教。

《画》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1.教材来源:水果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它富有营养,又贴近幼儿的生活,可以给幼儿带来丰富的感官之旅。秋天是水果丰收的季节,且水果的品种丰富。常见的有苹果、香蕉、葡萄、橘子、梨子、柚子等,它们大小、颜色、形状各不相同。幼儿虽然知道一些水果,但对水果的用途和营养价值等还不了解。家长有反应幼儿在家不喜欢吃水果,喜欢吃膨化食品。因此,有必要让幼儿形成对水果的正确认识,对水果有进一步的了解,激发幼儿想吃水果、爱吃水果的欲望。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的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此活动来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一、说教材:

  1、教材来源:此活动的来源于生活。我们都知道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有利于幼儿(幼儿食品)的身体健康(健康食品)。而且任何的季节都有着各种不同的水果,取材方便。水果的种类品种繁多,用途之广,它的形状、颜色、味道及生长的地方都有所不同。然而,幼儿虽然在生活中随便都可以看到水果,但对水果的用途、种类、生长的地方、都还不了解,因此,我们有必要让幼儿对水果的内部构造、生长的地方和它的水里的变化有所了解,加深对水果认识和了解。我们认为选折此教材有一定的必要性,就如《纲要》中所说的,既要符合幼儿园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的发展;既贴近幼儿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此活动来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生活。

  2.目标定位:活动的目标,贯穿于一个教育活动的始终,对活动起着主导作用。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确立了认知及情感两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表达交流,又有相互合作的部分,目标为:1)通过了解水果的名称;2)尝试运用句型I have___表达自己的所有物。3)鼓励幼儿参与到游戏中,按照游戏规则进行游戏。

  根据目标,我们把重点定位于:感知水果的外形,了解水果的名称。通过谈话—水果分类—尝水果—水果拼盘—运水果,五个环节有机联系,相互渗透,引导幼儿主动活动,扩展幼儿的知识经验和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及创新精神。活动的难点是:幼儿要回忆生活经验,将水果按颜色、形状、吃法等进行分类和制作水果拼盘,主要通过小组商量和讨论,自主操作,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我们树立了目标的整合观、科学观、系统观,注重综合性、活动性、趣味性、寓教育于游戏之中。为此,我们作了如下准备:1)经验准备:活动前参观过果园。2)物质准备:苹果、梨子、香蕉、葡萄、柚子、香蕉等水果若干个;塑料盘子,塑料刀子、毛巾一组每人一套。削水果的工具、牙签、运水果的小筐。录音机,音乐磁带、投影仪。布条、小礼品若干。情境创设:水果王国,背景是各种各样的水果。

  二、说教法:

  新《纲要》提出: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探究活动,进行尝试,感受参与的乐趣,并能鼓励幼儿大胆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因此,本次活动教师将充当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让幼儿通过分组交流探索的结果,分组合作制作水果拼盘,分享共同合作的过程与结果,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1.操作法:它是幼儿建构知识的基本方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

  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本次活动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请幼儿为水果分类,主要是探索水果的外形和特征,让幼儿在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中获得感知。第二次操作活动是制作水果拼盘,让幼儿在感知和认识各种水果的基础上,提升经验,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一个有特色的拼盘。

  2

  3.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了“水果王国”的世界,以水果皇后的形象出现,引起幼儿的注意。并结合秋收,引发幼儿融入到说水果名称、分水果、尝水果、运水果的.情境中,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积极思考,动脑,以达到个性与素质的共同发展。

  1、游戏法: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具有教育性、娱乐性、创造性。本活动引导幼儿扮演各种水果娃娃,我扮演水果妈妈(妈妈食品)共同创编水果娃娃的动作,并组织玩《找水果》的游戏,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操作法:它是幼儿建构活动的基本方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本活动安排了三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引导幼儿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比一比从中获得感知。第二次是让幼儿通过切、掰、拨等方法来发现水果里果核的秘密。第三次是让幼儿把水果放到水池里发现水果沉浮的秘密并进行记录。

  3、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谈话讲解把实物或教具演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本次活动是通过观看vcd让幼儿更加直观的理解各种水果生长的地方。

  4、互动法:让每一个幼儿都动起来,有师幼互动、幼儿之间的互动、幼儿与教材的互动。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除此,我们还适时的采用了交流讨论法、赏识激励法、审美熏陶法对话使幼儿从中获得对水果秘密挖掘的认识和体验。

  三、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更升华了情感。

  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

  1.多渠道参与法:新《纲要》科学领域中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比一比、分一分、尝一尝、学一学、说一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与,潜移默化的让幼儿对水果产生浓厚的兴趣。

  2.体验法:心理学家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我们就采用了游戏体验法,让幼儿参与水果王国的水果宴会,并通过回答问题,分水果,尝水果,做水果拼盘,运水果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幼儿沉浸在游戏的乐趣中,体验水果王国里的快乐。

  3.尝试法:陶行知先生说: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第二次活动中,我们鼓励幼儿分水果,引导幼儿按水果的特征、外形进行分类。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通过协商、合作、尝试不同的分法。第四次的活动中,幼儿能动手尝试制作水果拼盘,有助于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想象力。通过对作品,进行介绍和评价,拓展了知识面,提升了口语表达能力。体现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

  1、多通道参与法:活动中,引导幼儿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比一比、尝一尝、学一学、说一说、等种感官的参与,活动中幼儿能在快乐在游戏探索中获得了知识。

  2、操作法:在活动中让幼儿通过切、掰、拨、挖等方法来发现水果肚子里面的秘密。

  3、观察法:在活动中让幼儿各种水果都放到水里,通过观察发现水果在水里的秘密。

  四、说教学程序:

  一、激发兴趣:(情境:水果皇后的邀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一开始,教师就打扮成水果皇后的样子,把幼儿带到了神秘、新奇的水果王国,引发幼儿观察水果的兴趣。并通过回答水果皇后的问题:“你知道秋天有哪些水果?他们叫什么?有什么营养?”过度到下一环节。目标1能自然落实。

  二、根据水果的特征分类(为水果王国的水果分家)

  根据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我们为每组幼儿提供了充足的水果,供幼儿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通过让幼儿介绍,和集体小结的方式,巩固对水果外形特征和用途方面的认识。

  三、品尝分辨水果的味道(品尝水果王国的水果)

  感知完水果的分类,幼儿就会对水果的味道产生兴趣了,因此及时的提问:你们想尝尝这些水果吗?幼儿通过蒙眼睛品尝水果,这样大大增加了幼儿品尝的兴趣,这一环节充分满足了,幼儿爱吃,喜欢吃的天性。同时渗透,水果营养多,富含多种人体所需的维生素,对人体有帮助,让幼儿意识到多吃水果的好处。此环节主要落实目标3

  四、制作水果拼盘

  幼儿已经不满足品尝水果了,他们蠢蠢欲动,想自己亲手制作一盘可口的水果拼盘。我们在每组提供了各种水果、塑料切刀、叉子、盘子等工具,让幼儿动手操作,制作一盘有特色的水果拼盘。制作结束后,让幼儿进行交流分享,将制作好的拼盘放在投影仪上展示,并向大家做介绍。此环节落实目标2

  五、运水果

  活动结束前,通过游戏运水果,让幼儿把水果王国的水果运回家,来延长幼儿对此活动的兴趣。幼儿在吃了水果,动手制作水果拼盘后,需要运动。一个好的教学过程,是需要动静交替的,因此,我们在最后一环节,让幼儿动起来,用小筐将剩下的水果运回家,并以小组比赛的方式进行。请幼儿将剩余的水果带走,既是为水果皇后帮忙的表现,又达到了运动的效果。相信幼儿对水果会产生持续的兴趣,从中生成出更有价值和有意义的活动。

《画》说课稿14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美术教材第一册第11课《画汽车》一课,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法学法、教程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首先我谈谈对教材的理解: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确定《画汽车》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即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

  儿童从涂鸦期开始,就对外形各异,功能多样,色彩丰富的汽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节课就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的汽车的回忆、观察、大胆地表现,从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独特的个性。 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认识各种汽车,了解他们的功能。

  艺术领域:通过对汽车的观察,学会概括、表现不同汽车的外形特征。

  创新领域:通过对汽车形象的感知,拓展思维,大胆表现一辆自己想象中的汽车。 语言领域:通过讲述自己创作的汽车,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学会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难点

  1.不同种类的汽车的外形特点及其表现。

  2.在画生活中的汽车的基础上,体会用想象、夸张等方法去设计汽车。 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一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师生间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教学过程

  为了使学生都能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讲述绘本故事《我要回家》

  二、提问:1.故事中出现的各种交通工具,其中哪些是属于汽车类的?这些汽车都各自有些什么本领?2.这些汽车长什么样?他们都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展示部分汽车的图片,并做简单讲解。

  四、师生共同分析课本上和教室里展示的学生作品,教师展示几种不同的表现手法。

  五、学生作画,教师辅导。

  六、作品展示 分小组自评选出优秀作品,然后上台展示,并作简单的介绍。

  七、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根据教学活动的安排,板书设计分三部分:课题《画汽车》、基本特征示意图和展示区。

  总之本节课通过精心设问、合作探讨、动手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强调把学生当成发现者、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行探究,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互动、参与意识,实现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高,只要教师转变观念,大胆的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满足他们好奇、好动、好说的特点,教学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

《画》说课稿15

  各位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苏红的画》,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苏红的画》是教科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篇课文,该单元以“动脑筋,想办法”为主题展开。《苏红的画》是一篇记叙文,课文以画为线索,记叙了苏红不小心把要参加比赛的画弄脏了,又在爸爸的帮助下把弄脏的画改成了一张美丽、有情趣的画的事,告诉我们“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的道理。“选取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生大道理”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二年级的阅读要求,并结合本教材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双线格中的13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阅读,感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3、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根据教学目标,我又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双线格中的13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感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二、说教法和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此外我将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

  (一)插图导入,谈话激趣1、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课件出示两幅画)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幅画,请你们仔细看一看,这两幅画有什么不同?2、关于这两幅画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呢,故事的名字就叫——(板书课题:苏红的画),请大家齐读课题。3、围绕着这两幅“苏红的画”到底发生了一个怎样的小故事呢?现在就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到第47页,我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识字解词。

  1、现在就请同学们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加字,不丢字,遇到难读的字或句子多读几遍。并且圈出本课的生字和你不理解的词语。

  2、刚才,同学们读书很认真,老师首先检查一下你们对生字的掌握情况,谁愿意来读一读这些字词?

  3、现在谁来说一说,你还有哪些词不理解?

  (三)再读课文,理清条理。

  1、现在我们把课文中的字词障碍都扫清了,那么谁愿意站起来声音洪亮的、有感情的来读一读这篇课文呢?

  2、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讲一讲这个小故事呢?老师给大家一些提示,你可以根据老师的提示来说一说。(出示课文脉络图)

  3、在这篇小课文中,爸爸有一句话说得很有道理,你们找到了吗?(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4、在这个小故事中,什么是坏事呢?(师板书:坏事)什么是好事?(师板书:好事)坏事是怎样变成好事的呢?(师板书:动脑筋)

  (四)精读细品,读中感悟。

  1、在这个坏事变成好事的过程中,苏红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下面你们再读一读课文,把能体现苏红心情的`句子画出来。2、谁来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课件出示三句话)3、课文3处描写苏红心情的句子中两次出现了“满意”这个词,“满意”说明心情怎么样?4、苏红对自己的画很满意,心情很愉快,那么应该怎样去读呢?(生读,是指导)5、看来,要想把人物的心情读出来,应该想找到表现人物心情的词语,再带上相应的表情,才能将课文读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师生共读)6、这篇课文对话特别多,父女之间一共有几次对话呢?现在同学们在书上找一找,把几次对话标上序号,然后和同桌互相读一读,想想每一次对话的语气应该是怎样的?7、同学们,后两组对话只有爸爸的话,没有苏红的话,结合课文想象一下,如果让苏红也说话,她会说些什么呢?(生说)8、现在我们就请几名同学来分角色朗读一下。

  (五)积累内化,拓展思维。

  1、(课件出示画)同学们,你们想一想为什么这幅画能得一等奖呢?如果你是评委,你会怎么评这幅画呢?现在就以小组为单位来讨论一下吧。(生讨论汇报)

  2、是啊,同学们说得真好。就是这只懒洋洋的小花狗,为这幅画增添了情趣,是这幅画有了生机,有了家的温馨。这就正如苏红爸爸所说的——(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课件出示字条,生齐读)

  3、同学们,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吗?今天的故事又给了你怎样的启发呢?(六)总结课文1、这次小小的插曲不仅使苏红的画得了一等奖,更重要的是,还让苏红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老师相信,不仅苏红明白了这个道理,咱们班的同学也都明白了这个道理。2、在这篇小课文中,我们读到了一些好词和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在课下的时候把它们抄下来,并且记在脑子里,好吗?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是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欢迎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苏红的画好好一幅画画被弄脏了动脑想一想画只小花狗得了一等奖坏事好事动脑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