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12 13:33:2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有效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效的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效的教学反思1

  常常说的有效课堂原来是这样的,我现在才了解。要是不看这本书,我也还是不能够真正了解什么是有效课堂。我读了这本书,心里有一些自己的体会。

  首先,我知道自己以前真没有真正理解有效课堂的含义。我只会上课,至于课堂是有效还是无效的问题,我压根就没有反思过。原来自己的教学效果不怎么样,我都找不到原因呢!现在我读完这书了,我知道了有效课堂的原理。

  我感觉这本书很值得老师们阅读的,特别是我们这些正在不断成长的老师。我们现在已经有十年以上的教龄了,但我们现在还是需要不断学习才能够有所进步。还有一个地方,我也没有做好。我在自己的教学中,不会总结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当然,也可以说是不知道怎么去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以便让自己的课堂是有效的。

  我也知道,作为一个老师要不断成长进步。课堂是展现我们教师才华的最好舞台,可是我的舞台效果却一直不理想。我无时无刻不在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教学之路,可是很难。现在我知道了,我应该多读一些有用的书籍。特别对我们教学有帮助的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书,就想这本书。

  总之,我读完了这本书感觉很有收获的。我想我以后会把这书中的好的理论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的。我也想让自己的课堂是有效的,让我的学生取得好的成绩。我应该把搞好自己的教学作为己任,把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当做必须完成的任务来完成。我相信我自己,在好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有所进步,有所成长。

有效的教学反思2

  “爱”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前提,又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开始。对于学生而言,“被爱”是前进的动力。一个学生只有从心底知道老师在真正地爱他,他才会言听计从,即使老师因情绪不稳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过激行为,或匆忙中有不恰当的.做法,他们都会原谅,而不会造成心理负担和对抗心理;他们也才会打开自己的心锁,把自己的想法及一切心理活动全部倾诉给老师;他们才会把班里的秘密和各种信息与老师交流;他们才会在老师面前说出自己对某些事情的看法和评价。所有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恰当、针对性教育所不可缺少的。 所以,任何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当把“爱”蕴藏在一个个的教育行为中,让学生在爱中想象、在爱中求知、在爱中生活、在爱中成长。

有效的教学反思3

  一、 问题描述。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作业内容拘泥于课堂知识,拘泥于教材,往往以试卷中出现的形式作为课外作业的模式,完成同步练习,机械、重复的较多。作业陷入机械抄记、单调封闭的误区不能自拔。那些限于室内,拘于书本的静态作业使学生埋头于繁琐重复的书面练习而苦不堪言。作业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围着书本做文章的现状,削弱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本课题在通过研究,改变传统的练习观,确立效率意识,从现状出发,从“有效”入手,反思当前哪些练习是有效的,哪些练习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提质”。

  二、研究规划。

  (一)课内练习有效性的实施

  数学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节数学课,练习是否有效,将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因此应根据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练习的内容和形式,既要整体考虑练习方式,又要考虑练习的具体内容,把握好练习的度和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课外练习有效性的实施

  1、课前作业。调查表明,大部分的数学老师不太习惯给学生布置预习,有的老师会把上课做的教具也会给学生准备好。而我们觉得有些内容学生可以看懂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预习,有些教具学生能准备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准备。

  2、课后作业。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布置的作业越多,学生错的也越多,因此在课外作业上我们要求少布置或不布置书面作业,而布置一些其它形式的课后作业。

  (1)实践性作业。实践性作业,不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拓展性作业。这种作业不仅使学生获得了课本上的基本知识,而且使学生主动地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真正理解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3)研究性作业。通过设计一些小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研究效果。

  通过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的研究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

  首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得到极大进步,数学课堂效率明显提高,通过“五到位”学习和实践,转变促进了我数学活动的视角,注重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以“数学”的本源为追求,以“有效数学活动”为载体,以“学生和谐发展”为核心的目标,探寻一条有效地促进学生爱学数学、动手学数学的活动组织模式。

  其次,研究练习的内容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作业的形式强调开放、探究和合作,练习的手段追求多感官、多角度,让学生动起来,使练习活起来,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开放中创新,使学生快速、深刻地巩固知识,熟练技能,同时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优等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后进生也有所提高。

有效的教学反思4

  《自选商场》是人教版第一册识字教学中,联系学生生活比较熟悉的自选商场,也就是超市为素材的教材。一年级的孩子是小学打好扎实基础的关键,因此引导孩子识字、写字与朗读尤为重要,识字课要上得扎实、有效。现结合本课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1、创设情景,随文识字。

  新课标要求“扩大识字量,提前阅读”因此低年级的识字任务很重,以本课为例就有14个生字要会认,会写4个生字。如何让孩子学得扎实就必须提起学生学习兴趣,过于集中学生就会搞混,应该伴随着课文给生字的语境来让孩子随文识字。

  导入简单的话语和图片就把孩子引入了学生感兴趣的情景中来:今天老师带大家到一个地方(出示图片),请看这是哪儿?”马上把拥有丰富想象的孩子带进了“自选商场”的情景中来,学习的兴趣提高。马上随课题认识“商、场”二字:这里藏着两个翘舌音宝宝,谁用拼音把它读准?并引导他们在哪儿见过,引出“生活识字法”在认字的过程中,老师结合生字的意思与外形引导孩子“商有八个口”“场上有泥土”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结合音形义来识记生字。

  2、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为教学目标服务。

  本课教学环节的设计中由于目标性不强,导致有好几个教学环节在设计中实效性不强,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

  本课有几个教学环节只要稍微点拨就能生成良性的资源,同时提升教学效果保证了学生学习的宝贵时间。

  如,在熟读9个词语后,让学生结合各项商品的音形义,随文认识12个生字。如“奶”

  牛奶,平时我们常能喝到的含有丰富营养的.饮料。对了奶奶的奶所以它有“女字旁”相机认识“女字旁”等,结合每个词语的语境特点来引导点拨学生。随后在掌握词语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请仔细观察,这些商品摆放有什么规律?学生很快就能发现它们是按照不同种类进行摆放,更体会到自选商场的方便,方便顾客挑选。这样一来在关键处一点,学生的知识水到渠成,更大到了较好的效果。

  3、一年级的语文能力一定要训练扎实。

  本课在设计时没有考虑好一年级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的基础,受到多年执教中年级的教法影响,设计时比较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实效性。这在我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反复琢磨,培养学生良好、扎实的语文基础。

  结合本课的素材背景以及渗透“生活识字法” ,根据教参的提示,我设计了:让学生把在周末收集包装袋的作品进行汇报展示。结果与教学目标背道而驰,影响了整节课的效果。这样的拓展应该调整为:寻找带有本课生字,三种不同种类商品的名称如:食品有拉面、酸奶、奶粉、奶酪、香肠、火腿三文治等等;日用品:牙刷、牙签、牙线、围巾、头巾等等,既复习巩固了学生的生字,拓展了学生本课生字的词汇量,又深化了学生对种类的掌握。

  本课的教学在校领导的指导下,执教完以后给我很多的启发为我以后对低年级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感谢学校给我这个学习的机会,以后我会不断努力完善自己,提升自己,为高效、扎实的课堂而努力。

有效的教学反思5

  低效、无效教学一直是困扰我们的教育顽疾。近年来,全国各地中小学围绕有效教学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在取得经验和成效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有效教学的实践反思,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一、效率至上

  效率就是速度,凡事追求快!课堂有效教学要求立竿见影,在乎眼前的教学效果,马上教,马上会,“即教即学即会”“当堂达标”。现实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的现象和做法:把教学时间“精细管理”到分分秒秒,正所谓“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无节制地增加单位时间的教学内容,扩充教学容量,加快进度,强化训练,挑战学生学习和接受能力的极限。

  正如日本教育家佐藤学所观察到的,“在这些教师的教室里,那些慢慢思考问题的或用不明确的语言描述自己并进行思考的学生,就会被贴上‘理解缓慢’‘发言不积极’的标签而被撇到一边,被教师以达不到所要求的‘明晰的’语言和表达力而‘善意’地撇到一边”。这种快教学、快学习、快思维导致了所谓的“效率过剩”,它有两大害处,一是违背了儿童生命生长的内在程序和认知发展的固有规律。

  据说,大约20多年前,美国曾面向小学生征集最聪明的一句话,其中有一句是这样的: “我的手很小,请不要往上放太多东西。”二是导致了知识教学的“走过场”现象。这样,表面上学生学到了很多知识,速度快,效率高,实际上学生对所学知识是食而不化,只是被太多的知识所填满、所撑胀而已,而没有真正的理解和消化,更没有成为学生带得走的能力,知识成为学生的精神负担和累赘。不仅如此,学生对这种学习会产生倒胃口的反应,即回避、厌恶、排斥、拒绝,并因此导致“学习兴趣和热情淡化、消退了,学习思维固化、僵化了,学习灵性以及可持续学习力亦严重受挫,乃至丧失殆尽。”

  我们看到不少所谓的高效率的课堂“只是着眼于如何快速有效地让学生把握具体知识,于是学生们知道了知识,却不知晓知识间的意义和联系;掌握了解题方法,却不能理解背后的原因和思路;他们手里握住了大量的‘枝叶’,却放弃了最为重要的‘根茎’”。

  “教学是一门慢的艺术”,教学的很多效果(包括能力的提高)是要慢慢显示出来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先生说得好:“语文教学的特点是慢热、恒温,不适合爆炒、猛煎,就像广东人煲汤一样,需要的是时间和耐心。”实际上,所有学科的学习都是如此的。不少专家都强调说,教育是农业,要做慢教育,最好的教育者都是缓慢而优雅的。韩国有本畅销书叫《好妈妈慢慢来》。好教师也要慢慢来,对待学生、对待生命、对待心灵,需要的是耐心、诚心、恒心。

  由“快学习”转向“慢学习”是对学习本质的复归,它让学习者在从已知到未知的探寻之旅中,能惬意地同新的世界对话,同新的他人对话,同新的自身对话,而非做一个匆匆过客,走马观花。“慢学习”充分考虑学生具有的独特知觉、意义和洞察力,关注学生创造性学习潜能的挖掘,还教师以自主性专业发展的空间,使得学习在自主对话的轻松意境中,阐明争论和思想,传递尊重和信任,构建关怀和友谊的情谊。

  二、可测量性

  有效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是客观的、可观察的、可测量的。布卢姆指出: “有效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的确,教学目标作为学生的预期行为变化,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对师生的教与学具有突出的指向和标准功能,使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均有方向感,教学结束时均有达标感。

  按照格朗伦德的说法,作为学习结果之表述的教学目标,应当具有“行为目标”“达成目标” “可计测目标”的性质。就是说,课堂教学目标要十分具体,必须是课堂教学结束以后可以检测的,因此它的表述只能借助于动词,即使是情意领域的教学目标,也要用行为描述的方式呈现出来。表述清晰、准确的教学目标是实现目标教学和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但是,目标和目标教学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使教学变得明确、清晰,便于师生集中精力完成任务、达成目标,从而提高效果。另一方面,它使教学变得功利、窄化、被动,因为,课堂教学对学生发展所产生的“效果”并不都是可检测的、可观察的, “教学效果”的概念要远远大于“教学目标”。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其为一种艺术了。”我们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和开展目标教学的时候,只是关注到了人的发展和教学活动可控的一面。

  一位小学教师曾反思说:“实事求是地说,一节课的知识目标是否达成,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检测来加以判断———因为它们都是显性目标,易于辨别。但也正因为它是显性目标,我们有时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把它当作课堂教学目标的全部。”实际上,人的发展还具有不可控的一面,生命具有开放性、生成性, “教学是一种生命历程”,教学的很多效果(特别是能力和品格)具有体验性、模糊性、潜在性。“眼下我们所提倡的'有效教学,恨不得课堂上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直指教学目标的达成,恨不得老师说的每句话都能产生相应的教学效果。殊不知,教育教学里存在大量混沌的、灰色的地带,在这些地带,并不是所有的教育教学手段都能产生相应的教育教学效果。这是因为,教育教学所作用的人,其生命成长本身就具有致密、混沌、复杂、非匀速的特征。”

  按照佐藤学的观点,课堂中的混沌的、灰色的地带对学生的发展可能意义更大,他指出: “在教学中价值最高的也许恰恰是这种模糊的多义的意见。尊重这些模糊的多义的意见,能建立起教室里对个性多样性的意识,从而在相互的交流中,能使每个人的认识达到更加丰富、深刻的程度。”

  “学生在认识和表现事物的同时,也在表现自己并构建和他人的联系。在这类学习行为中,其不确定的思考或表现与那些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明晰的思考或表现容易变成一种把思想和情感定型化的行为,而不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往往在创造性的思考和表现中更能发挥威力。

  三、程序化

  有效教学强调教学程序、形式、模式、规定和制度,追求统一的、标准的、固定的教学过程,这种教学预测性、控制性太强,太过刚性。一些地区和学校在推进有效教学改革时,出现了极端模式化的做法,对课堂教学的环节设置和时间安排以及师生教学行为都进行了详细的刚性规定,课堂教学成了工厂的加工流水线。

  客观地说,教学模式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有益处的,没有模式和程序,缺乏可操作性,要大面积提高教学效果是不可能的。但是,试图将教学活动模式化,不考虑学科性质特点以及师生的个性差异,追求统一的固定的教学模式,那对教学的损害则更大。当前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一校一模”甚至“一个地区一模”(多课一模、千课一模)的做法,严重违反了教学规律(是对教学规律的误读和误用),抹杀了师生的个性和生命力(是对师生自由和潜能的控制)。这种同模同质的课堂情景可悲、可怕,让人窒息!

  从教育的角度讲,这是一种典型的设计心态。金生鈜教授指出: “这种心态相信, 教育必须按照社会的要求培养儿童的适应性,教育只有按照一套统一设计好的模式、途径和方法,才能塑造出儿童的完美人格。

  教育对儿童人格和未来生活的设计其实是对儿童发展的一种预定和控制,因为,儿童的发展具有丰富的可能性,是不确定、不可限量的,也是不可算度的。由于人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教育和教师不可能决定也不能决定每个儿童的生活道路,无法了解和预测每个儿童人格发展的未来和前景,结果是只能用一种统一的程序、唯一的目标要挟每一个儿童,把他们塑造成一种人。

  教育为了实现统一的目标,必定对儿童进行监督和控制,把不适合统一要求的东西修理掉。因此,教育对儿童的任何设计只能导向对儿童成长的控制、包办和干预,最终造成对儿童人格的完整性的破坏。一旦教育的设计心态相信自身是完美无缺的话,教育就可能用专横的手段改造人,造成教育灌输和压制。教育的设计心态必定导致对儿童的强制和发展的干预。

  美国著名教育史家和教育政策分析家戴安娜拉维奇说: “在教育中没有捷径,没有乌托邦,没有毕其功于一役的终极武器,没有神化也没有童话。学校的成功很难像生产线一样移植。”佐藤学在做了20多年的课堂观察后指出: “我看过数不清的教室,可以说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然而在观摩教学时,无论访问哪间教室,大同小异的教学却让人产生误会,以为发生的问题都是一样的。

  如同在日本找不到一个人与另一个人是完全相同的一样,彼此完全相同的教室是不存在的。由于地区的风土和文化、学校的历史和传统、教师的经验和个性、学生的生活和性格等等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每个教室都形成了彼此各异的富有特色的面貌,并按各自的状态构筑着各自独特的世界。” “生命不能被保证”,真正的教学一定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综合生成过程。教育是个“不确定系统”,它的改革没有单一答案;教育模式带有个体经验的色彩,其复制往往难于实现。

  总之,追求教学的效果、效用、效率是对的,但凡事都有个度,物极必反。过分强调效果会导致“知识过剩”,来不及消化、吸收,变成怀特海所说的“死知识” “无活力”的概念;过分强调效用会走向实用主义的泥潭,这样的教学必然以近害远,以表损里,阻碍未来发展;过分强调效率必然丧失品质,没有品质的效率只是“表效”、假效、短效,它们或昙花一现,或徒有其表,不禁风霜,不堪一击。

有效的教学反思6

  摘 要:在教学活动中,教学反思是非常重要的,做好教学反思能够及时地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完善和更正,能够更好地提高老师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主要探讨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运用教学反思的办法。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教学反思;有效性;针对性;评价

  在高中历史中,老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便是教学过程,但是在实际教学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所以,老师必须及时对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了解其中存在的不足并进行完善。

  一、在上课之前做好教学反思,能够保证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很多老师在高中历史教学的时候目的性不强,教学设计的时候连贯性也不够,计划性问题缺失,这也直接导致了很多老师教学的时候没有一定的目的,教学内容没有中心,甚至有些时候还会跑题,讲解知识点的时候,老师也会过多地表述自己的一些想法,没有考虑到教学的实际需要,也没有重视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所以,老师在上课前有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反思,发现上节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这节课的教学目的进行明确,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这样能够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

  二、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信息的反馈,提高教学本身的针对性

  很多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只是一味地进行知识的讲解,对课堂反馈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少会和学生进行互动或者交流,这就导致了老师无法真正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也无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对自己的不足进行一定的完善,教学的针对性非常的差,高中历史教学的效率提高也非常的缓慢。老师在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课堂提问或者是进行小测试,这样,老师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时候会更加的及时,并且可以根据学生的不足之处开展教学,这样教学本身的针对性会大大的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效率也会有明显的提高。

  三、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

  由于老师经历和个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都有一定的区别,教学方法的不同会直接导致教学效果的不同。只有老师的'教学方法学生能够接受,那么教学的效率才会真正的提高。老师在教学完成后应该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看其是否能够真正满足学生的需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或者不足,采取措施进行完善,只有这样,老师的教学效果才会真正的优化。

  四、重视多元化评价,更好地和学生进行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才是主体,所以,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但是老师在进行教学评价的时候,往往会比较主观,而多元化评价方式能够改变这种情况,能够更加全面地反馈老师的教学情况,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老师更加容易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在使用多元化评价方式的时候,老师可以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也可以直观地和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评价自己的教学,对于学生的一些看法和建议,老师必须虚心接受,绝对不能打击报复,这对自身教学效率的提高是没有任何作用的。

  在高中历史教学的时候,老师及时地对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能够帮助老师改变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是非常有利的,能够帮助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是符合高中历史教学发展需要的。

  参考文献:

  王子涵。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首都师范大学,20xx-05.

  葛振东。高中历史教学中图表的有效运用.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xx(03)。

有效的教学反思7

  学生只有对某件事情感兴趣,学习起来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师要用合理多变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在体育教学中,老师应找准自己的角色地位,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学生主体地位必须得到确立,在课堂中教师用合理经济的队伍调动和教学语言,让学生有更多的练习时间,通过少讲解多练习抓住课堂的每一分钟。

  把握好“度”往往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让学生在快乐宽松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学习体育技能和知识,但不能放任自流,还要加强对课堂的管理,不能出现完全“失控”的局面。在课中教师要充满激情,通过深情去感动每一个学生,对学生多鼓励,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要做好这一点,教师必须要从内心去关爱学生,多与学生交流,教学中应处理好师生关系,多进行师生间的互动,通过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

  让学生找到学习体育的快乐,但在课中对学生鼓励和批评务必要真实,不能简单的去“糊弄”学生,对于学生练习效果的评价,也必须客观,让学生明白真正需要超越的只有自己。在教学时,体育老师要尽力去做好每一次示范,认真去讲解好每一个动作要领,练习时的强度不能太大或者太小,一定要根据学生情况合理安排,不能太看重形式,因而脱离教学的.重难点。在学生练习时,发现学生出现不规范时,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帮助,不能因为赶进度而忽视学生的现状,但对学生能通过团结协作完成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完成。

  实效是课堂的生命,只讲究形式没有实效的课堂是不能称之为成功课堂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体育老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不断的积累教学经验,逐渐的提高教学水平,我想通过我们体育老师的努力,学生的身体和心理水平一定会有质的飞跃的。

有效的教学反思8

  教学实践反思是教师以自己实际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教师在每一堂课结束后,要静下心来认真地进行自我反思,思考哪些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哪些精彩片断值得仔细咀嚼,哪些突出问题让你措手不及,哪些环节的掌握有待今后改进等等。

  即使是颇有造诣、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所谓成功、完美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失误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每节课总会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或是说话不当,或是教学内容处理不妥,或是教学方法使用不当,或是习题难易不均,或是突发事件未机智应对等等。对这些情况教师要冷静思考,仔细分析,有序梳理,全面回顾,对其作深刻的反思、剖析和探究,使之成为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以利于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不断提高。

  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往往给人以自然、和谐、舒服的感觉,每一位教师在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闪光点。例如: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导入语;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重、难点创新的突破;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过渡语;对学生做出合理赞赏的评价语;课堂教学临时应变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育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受;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从“独奏”到“伴奏”的师生有序互动;某些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等等,反思时详细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和推陈出新。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地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思维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该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思路、好方法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反思后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

  教育学家古德森说:“教学首先是一种道德和伦理的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担负着既教书又育人的责任,教师应以高尚的师德影响学生,以人格的魅力感染学生,以良好的修养熏陶学生,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强的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应反思如下内容:即学生在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教师是正确引导和耐心帮助,还是批评和讽刺挖苦?对差生是因材施教,热情鼓励还是冷眼相对,漠不关心?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教师是否拥有灵活的教学机智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平息事件而达到了育人的目的?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是否融入了“无言之教”之中?课后,教师要冷静思考和客观分析,因为,反思+实践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范式。

  每一位学生固有的素质、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能力都不一样。有些教师口头上喊因材施教,而在实际教学中又用一样的标准衡量每一位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同样多的知识,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完成同样难度的作业等等。教师对学习有余力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向更高层次前进,平时布置作业时,让优生做完书上的习题后,再加上两三道有难度的题目;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适当降低学习要求,努力达到基本要求,最终达到优等生学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差等生跟得上的目标。教学反思可以使我们及时发现,及时调整。

  通过教师的认真反思,教学的成败得失记录在册,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就可以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新的境界。

有效的教学反思9

  通过此次国培之后,静下心来,细细体味,收获颇多。

  一、对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有了更明确、更深刻的认识。

  我通过这次培训不仅加强了自己学科知识的学习,而且还参加了广元外国语学校公开课的听课、说课、评课,从那里我学会了多角度、多层面对课堂教学上的各种困惑和行为进行理论的诠释和深刻的反思,我觉得,听了各位老师的经验谈以后,对教材把握的更准确了,自己调控课堂的能力也有了进一步提高,真正体会到了在学科教研中同伴互助的温暖。我愈加觉得,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更新观念迫在眉睫;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将书本上的有限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年龄特点来认真研究,探讨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出发来组织和实施自己的课堂教学,同时还应改变对学生的传统看法,遵循教育活动的规律,充分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潜在性”,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视综合性学习,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作为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注意做到:

  1、坚持体验性原则 在教学中,努力创设体验学习的情景、体验学习的气氛和体验学习的契机,使学生对认知活动产生兴趣,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去体验和感悟,能动地认识知识,从而使学生主体与学习活动融为一体。

  2、坚持开放性原则 探索各种课堂教学模式,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给学生,也不是把教学纳入自己的轨道。而是变“牵”为“引”,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质疑,在教师的引导下,生生探索、交流,师生交流、对话,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孕育创新意识。

  3、坚持合作性原则 这主要是通过小组学习、全班交流的方式指导学生合作解决问题,使他们在交流与探讨中共同成长。合作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每个学生都在参与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志的发展。而教师则是幕后英雄,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同学生一起和谐发展。

  4、坚持现实性原则 有一位教育家曾提出,我们的教育应“把人放到人的环境中培养成现实的人”。如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只有将学生置于现实生活的大背景下,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最大限度拓展教材与现实的联系,才能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才能体现这个学科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现实性的要求还包括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我们要尽可能地提供学习条件,提高学生运用现代技术特别是网络收集、处理、分析信息的能力,以适应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的需要。总之,我们要以一个参与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探索、研究、讨论之中。与学生一起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换自己的看法。教师用商量的、研讨的口吻与学生对话,鼓励学生相互补充,展开讨论。比如“我想这样做,大家看行不行?”“这位同学是这么想的,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如果学生向教师提问题。教师要热情对待,积极回答。在对话中,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把话说完。最后,课改是塑造“科研型”教师人才的一个平台。“科研兴校”已逐渐成为广大中小学领导和教师的共识。 教师的未来和未来的教师,都将与教育科研联系起来。我们的.课改也迫切呼唤科研能力的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探寻教育规律及有效途径。正所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个好士兵”。参与课改的教师应该给自己一个崭新的定位,树立科研意识。启动课改以来我们力求通过加强课程改革的研究,达到以科研促进实验的目的,依据本校特色,将课改工作与“探究--发展”课题相挂钩,以科研为先导,开展群众性课题研究。

  三、在教学中要有“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好奇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作为学生要多提问题,作为老师应该多问学生“你是怎么想到的”。同样是问问题,比较优秀的学生会问“这题怎么想”而不是“这题怎么做”,好的老师就要做到分析题目意思,教会学生怎样想,而不是光会做题给学生看。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远比教师直接告诉他一个真理更为重要,更有意义。问题是思维的火花,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只有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再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向课外,才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给学生启发引导,让学生主动并亲身参与到数学的活动中,能够自主探索发现并归纳数学结论及规律,获得学习的乐趣,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适时地提出具有思考性的问题。最好能放手让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学生如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表明他们已在积极探索事物之间的关系,是积极思维的表现。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就掌握了知识及解题的思想和方法,从而提高了思维能力。因此,今后的教学要从“问题”中解决“问题”,设置具体的情景,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然后自己独立去解决这个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

  四、“重结果而轻过程”的教学方法要改进。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造成果的过程。总之,过程是至关重要的。曾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人发现已裂开一条缝的茧中蝴蝶正在痛苦的挣扎,他于心不忍,便拿起剪子把茧剪开,帮助蝴蝶脱茧而出。可是这只蝴蝶却因身体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久便死去了。蝴蝶必先在痛苦中挣扎,直到把翅膀练强壮了,再破茧而出,而后才能飞得起来,省去了过程看似为其免除了痛苦,但结果却适得其反。学生的学习不也是这样吗?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的“好学生”。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我在教学中,总想让学生多学一点,上课时,不管学生是否听懂、理解,我会马上给出结果讲下去,造成许多学生消化不良。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不满足于教师的讲解,对教师的讲解产生疑问时,教师应加以肯定和鼓励,不要忙于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应采用交流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互相启发,开动思维,寻求正确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好求知识、凡事多问的精神,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让学生把自己当作学习的主人,敢于举手发表不同的意见,积极去找问题、找病因、找解题方法。教师有时可恰到好处,有意的把估计学生易错的做法显示给学生,以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通过师生共同分析错因,加以纠错。在学生找原因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就达到及时、有效预防,并避免学生出现类似错误的目的。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富有创新、敢于实践、独立思考的精神。所以,新课程把过程和方法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突出了过程和方法的地位。

  五、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产生爱好,爱好它就要去实践它,达到乐在其中,有兴趣才会形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可以以很多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有的教师用操行鼓励加分等“骗”学生学习;有的教师用难度较低的课堂小测试增加后进生的学习信心;有的教师课后多与学生交流,让学生由喜欢你而喜欢你的学科;有的教师利用作业评语传递教师的情感,及时肯定学生的点滴成绩如“好!”、“你能行!”、“别泄气!”等激励的语言去鼓励他们;有的教师还鼓励学生自制学具,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动脑等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直观熟悉,增强学习爱好等等。我们的教学工作,只要让学生有兴趣学,教无定法,“无论是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现在我的感悟是:无论用什么方法,能让学生学,能让学生动手,那就是好方法,我们现在要思考的是如何利用自己手上拥有的资源,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作为数学教师,要带着对数学本质的认识设计数学教学,让数学成为学生易学,也喜欢学的一门学科。

  我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

  1、认真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是教师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立足点。除了教学的重点,难点的把握,教师还应该考虑到教材的重组与延伸

  2、仔细推敲教学方法。随着网络的的普及,教师可以利用的资源是越来越多了,教师交流教学方法的渠道也是越来越广,我们可以发现相同的教学内容往往有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班级学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3、有针对性的设计课堂练习。学生吸收知识第一印象往往十分重要,而教师在课堂上设计的听说读写各式练习情况往往往直接影响着学生课后练习的正确率。

  4、制造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良好的心态更加有利于学生投入的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

  通过这次培训,我制定了自己的计划:

  1、自我反思。即我要利用各种机会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等进行的反思。自我反思应做到坚持多方面的反思。

  ① 每节课坚持课堂教学的“三段式”。即备课时写“课前设想”,用课改理念设计本节课的教学,写出其教学思路;上课时做到“课中落实”,即课堂上尽力体现“课前设想”;上课后写“课后反思”,针对实际教学情况,结合教学设想,看实际教学体现程度。

  ② 每周一篇教育教学杂记,我要对平时教育教学中的现象,以及自身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写成文字,课题研究时间开展交流。

  ③ 每期一篇论文(或反思案例),我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写出一篇高质量的教学论文或案例等,学校对优秀作品将结集交流。

  2、自学反思。是指教师在自我进修、自我学习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我既是培训对象,又是培训者。我要通过不断地自学反思,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要不断地加强理论学习,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作为研究对象,学会反思技术,进行反思性教学,并让反思成为习惯,成为一名科研型教师。一学,学习教育理论文章,以及别人的先进经验;二读,坚持读业务文章,读与校本课题有关书籍,掌握最新的,特别是课改方面的信息;三写,写读书笔记、写评课记录、写读书体会等,教师是新课程的促进者,在培训资源相对缺乏的情况下,我们要以主动的态度,反思的精神去努力学习,不断探索、提高自身素质。

  3、交流反思。我曾认为课堂只是教师讲知识,学生学知识的场所,然而真正的课堂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特殊场所。教学的实质是师生间的对话,沟通与交流。如本次培训中展示的作文评改课,师生的对话交流活动进行得多么平等、自然和亲切啊!给我们参会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对教学进行反思,也需要教师树立起沟通、交流的意识,大家可以针对某个问题进行“解剖”,通过相互的研讨交流,通过多种观点的交锋来多视角,多层面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清楚意识到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并提出改进意见和理论依据和策略。在交流中展开教学反思,有利于拓展思路,把握实质,共享成功的快乐。

有效的教学反思10

  月考结束了。可是我却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我不辞辛苦,任劳任怨,知识点讲了一遍又一遍,题做了一道又一道,结果却收效甚微。学生成绩并不理想。反思原因,追其根源,我想还是没有做好有效教学。那么,怎样才能做好有效教学呢?

  根据有效教学的理论,在课堂上,教师本应该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进行最有效的学习。结合对我自己课堂的反思,我觉得英语课要有效,应该少废话多练习。

  首先,少废话多练习

  一般我上课的情形大都是老师在说,学生在听。这样的效果并不是很好,有一部分学习困难生就容易开小差。让学生多做些练习,课堂效率会高很多。不经过训练,就不能达到目的.。俗话说:“光说不练空把势。”

  其次,光练也不行,师生间的有效交流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口语能力,学之所用才是最重要的。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本身就重在交流。说实话,我们在说中文时也时常会出现语法错误,更何况是外语。鼓励学生多说不管是在课上还是课下。同时,这也是课堂教学反馈的有效形式。

  第三,正确运用多媒体。

  有时候一支粉笔、一张嘴就能让学生理解与接受的教学内容为什么还要劳民伤财、兴师动众的做那么多的“花边”来修饰呢?!我觉得这是违背“有效”理念的!回头想想,有一些课很豪华,在课堂上学生被老师准备的动画、图片……所吸引,学生兴趣很高,可是一堂课下来,没有实实在在的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行细致、深入的训练,学生什么也没有学到,效果和在家看了一部动画片一样:好看。所以,多媒体是一把双刃剑,需要正确运用。

  第四、面向全体学生,抓好落实。

  教学中,我应该经常反思一下:

  (1)课堂上是面向了全体学生还是少数学生?

  (2)所讲内容是否进行了反馈,对大多数学生搞不懂的问题是否采取了补救措施?

  (3)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是否高涨,学生的思维是否被激活?

  (4)学生的预习、复 习、作业是否落到实处?

  (5)是否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有了学习的经验

  (6)是否帮助学生构建了知识体系并获得了解题能力?

  总之,有效教学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和改进。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时刻提醒自己。我是否做到了有效。向课堂要成绩不是说说的。吾将上下而求索!

有效的教学反思11

  一、激发学生识记生字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识记

  哥德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对识记材料是否感兴趣,识记时有无强烈的动机,对识记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同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给学生识记的方法,让其能对识记有兴趣、有动机、有能力主动学习,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最终意义。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经常鼓励学生在心中默念:“我一定会记住这组生字”。还经常结合所教生字,教给他们演唱会记的方法,,给学生讲一讲关于这个生字的故事、笑话,有自编的,也有社会流传很广的。也结合字谜记忆。学生在捧腹大笑中,认识了字的写法,字与字的区别。在教学中,还让学生自己说说可以用什么方法又快又准地记住这个生字。

  二、有意义记忆与机械记忆相结合,多种器官共同参与,适当过度练习

  在教学过程中,对所教生字进行有意义记忆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正确的做法。但小学生记忆的特点是机械记忆能力稍强于有意义记忆,因而机械记忆也是必不可少的,要重视其作用、对于一个生字,我经常要求学生要动手、动眼、动口、动耳、动脑、书空,边读边写边想边记,多种器官共同参与学习。心理学表明,适当过度练习有利于记忆,在抄写的遍数上,在已能识记的情况下,进行适当的超额学习。如学生抄一个生字5遍就能记忆了,那么,在此基础上再多写3遍,这样既阻止了遗忘,又没有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没有加重学生的负担,无意义的重复。

  三、教给学生识字经验,利用造字法识记生字

  汉字是表形表意的文字,其字的来历是有规律可循的。因而,教给学生造字的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事半功倍。在教学中,简略教给学生形声、会意、象形、指事、等造字方法。教起来事半功倍,学生识记轻松。如教“腿”字就指出与身体或身体的一部份有关的大都带有“月”字,以后学生见到“胳”、“脯”、“脏”、“肠”等字也就一会百会了,学生在写字时一想这个字是人们身体上的,也就大概知道带什么部首了又如区分“补”与“社”字,就用偏旁表示的意思来区别。教“囚”字就告诉大家,是一个人关在牢房里,字形和字义一下子就记住了。

  四、合理安排复习、听写的次数和时间,加强反馈与巩固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可知,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最后平衡。通常是教完生字后马上进行巩固一次,第二天听写一次,第三天巩固一次,第六天又巩固一次,半个月再巩固一次。一个月后再巩固一次,这样,学生经常复习,弥补了记忆消失的痕迹。

  五、字不离词

  这是生字教学的一条原则,也是生字识记的一条基本经验。字是词中的字,不是单个的,词是句子的词,也不是孤立的。字词被置身于广阔的背景中,这就是语文的'整体观。字组成词,词组成句,句连成段,段组成篇,这是语文的系统观和联系观。在教学中,我把“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做为生字教学的思想、方针、原则,必定将其置身于词语中,置身于句子中,以促使学生准确地把握字所承载的信息。

  六、一字带多字,加强字与字的迁移

  由于汉字是有规律的,通过一个字的教学,可以带出不少相关字,既培养了学生识字的能力,促进迁移,又能复习已学过的生字,迁移至暂时还没有出现过的生字,增加识字量。如在教学“撕”字时就可以引出一串带“扌”的字:“提”“抬”、“拉”、“打”、“换”、

  七、教给学生一些记忆方法

  1歌诀记忆法:2故事记忆法:3字谜记忆法:4用造字法记忆:

有效的教学反思12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应当表现为一个探索与交流的过程——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课堂交流是学生课堂学习、交往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交流是否有效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

  在“人民币的认识”教学中,我从实践、反思到再实践、再反思,真正领悟到有效的课堂交流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性。

  第一次教学:热闹的交流过程和出乎意料的交流效果。

  问题之一:一个书包25元,买这个书包可以怎样付钱?在学生明确题意后,展开了一系列教学过程。

  师:请小朋友们动脑筋想一想,你准备怎么付这25元钱?你有几种不同的付钱方法呢?看谁想的方法多!

  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

  在学生交流时,我及时板书并以“你是怎么想的”来引导学生表述思路,以“还有不同方法吗”来组织学生进一步交流。在教师的鼓励下,整个交流过程相当热闹,在接下来的购物活动中学生得出的方法很多很多,有的甚至得出了用各种分币和角币来付钱。

  课后,我对此活动的教学比较满意,因为在教学中,体现了数学问题的开放性,学生思路开阔,交流充分。在当天的家庭作业中,我设计了一道同类型的练习题:小明买一盏台灯要48元钱,他可以怎样付钱?请你写出三种不同的付法。在我看来,从那么多种方法中写出三种,要求应该不高。然而,在第二天交上来的作业中,居然有较多学生写不出三种,尤其是一些学困生,只写出一种甚至连一种也没写对。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我陷入了沉思。

  通过反思,我明白了在课堂上一些看似热闹的场面并不代表学生知识的掌握。

  在学生热闹的交流中,教师听懂了每个学生的想法,学生呢?事实上,除了几种常规的付钱方法外,其余的付钱方法几乎就是几个优秀生的“专利产品”,他们你争我抢地进行发言,使课堂气氛显得很热闹。而大多数学生却成了“配角”,他们听得一知半解。个别学困生在课堂上根本就是一个看客,连最基本的方法都不理解,更何况其他的方法呢!热闹的交流过程只是表面现象,事实证明大部分学生没有真正参与交流,这样的交流也谈不上有效的交流。同时正确的方法并不一定是最合理的方法。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我的要求是答案越多越好,于是学生挖空心思去想不同的方法,导致出现了用各种角币分币去付25元钱的答案。应该说,这些答案是正确的,但仔细想想:这些答案与现实生活贴近吗?合理吗?有没有推广的必要呢?还有,在交流结束后,我说“在这么多种付钱方法中,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呢?悄悄地告诉你的同桌”,看似尊重学生的选择,却与实际生活不符合。生活中人们的付钱方式不是因为喜欢就用固定的某一种,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简便的付钱方法,所以这个环节也存在着不合理的因素。

  在第二次教学中我注意巧妙地引导交流和追求高质量的交流效果,在另一个班级改进了该题的教学。针对于学生提出的方法,让其他孩子说说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接着问:你们觉得刚才这么多付法中哪种付起来最简便呢?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因为它只要拿出两张人民币就行了,多快啊!

  课后,我用同样的题目来检测,学生的正确率较高,而且大多数学生所写的付钱方法比较简便,符合生活常规。可见,本次的交流是有效的。

  学生有效的交流,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给了我很多启发。

  课堂上学生交流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让每个学生将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示给老师听吗?仅仅是为了体现课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吗?我认为,有效的交流过程应该是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相互碰撞、相互沟通的过程,是学生思维成果共享的过程。使学生在思维交锋中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的学生实现了“互补”,实现了共同提高,从而取得交流的实效。

  有效的交流过程是培养学生形成优化意识的'过程

  学生经过自主探索问题,各自对问题有了不同的看法,这时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交流机会,让学生了解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我认为,引导学生在诸多方法中通过比较、分析,体会方法的合理性,找出简便的方法是有效交流的必要条件之一。学生在有效的交流中也真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如此紧密!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淡化活动的形式,把精力放到注重活动的实质上,即活动中到底要让学生学到什么。可以肯定的是:有效的课堂交流必然会产生师生、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或唤起认同,或触动联想,或产生争议,或激发疑虑……从而使交流的内容更趋于丰富、生动、全面、准确和深刻,进而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所以,我们需要有效的课堂交流!

有效的教学反思13

  现在每个家庭为了孩子倾其所有,为了让孩子离学校近些方便学习,条件好的买房子,次之租房子,年租金水涨船高,动辄几万,再次之上小饭桌,费用也不少,但是家长为了孩子都觉得值得。

  家长尽力提供好的条件,认为会得到一个好的回报,但是有部分孩子的成绩却不尽如人意,其实,家长只关心了孩子的吃住,却往往忽略了他的学习状态,没把重点倾斜到观察他的学习状态,那么,如何看出孩子的学习是有效的呢?

  首先观察孩子的学习专注度,根据孩子的年龄来看他的学习时长,是否能在一门学课上学习达到四十分钟左右,不被别的事情分心,全身贯注。

  第二要观察孩子进入学习状态的速度,有的孩子一打开书本,快速会进入状态,有的'孩子,拖拖拉拉,用很长时间才能进入学习状态。

  第三观察孩子能否自己思考,通过思考向大人提问题,如果这三方面孩子状态都好,说明你的孩子是在有效的学习,如果不是这样,就要分析原因及时进行引导,造成孩子学习效率低下的可能因素有很多,只有找到了原因,才能够对症下药,有效的进行引导。

有效的教学反思14

  反思是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它能够促进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改进和自我提高。在德育工作中,我们如果能引导学生养成反思和自我教育的习惯,学生接受规范、改善自我的主动性和实效性将大为增强。

  一、学生的反思对学生自身成长和德育工作具有重要价值

  1.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常听教师这样说,“我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把我的话当耳旁风”,“学生对我根本就不在乎,我还没说完,他就跟我顶了起来”……可见,教师的说教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抵触情绪。一味地说教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对学生来说,教师“说”出来的道理是外在于、强加于他们的,教师不恰当的说教极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甚至会导致学生形成阳奉阴违的双重人格。引导学生反思,则能尊重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使学生冷静、客观地分析自己的言行,从灵魂深处去审视自己,激发学生自主设定改进意向、自主制定奋斗目标和措施。这样,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就实现了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

  2.增加学生自我教育的深度。与教师的说教相比,学生的反思更具针对性。学生的家庭状况、成长经历、生活经验,特别是内心想法,教师无论怎样“深挖”,也不会掌握得比学生更详细,不会体会得比学生更深刻。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则会结合自己的情况,深入地进行思考,冷静地进行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如,我班有个学生在总结中写道:“您在表扬进步的学生时,居然报出了我的名字,当时我感到很汗颜。其实,这次考得“好”是因为我以前退步得太厉害,我努力得还不够,我应当从过去的退步中汲取更多的经验教训。”学生能从进步中看出不足,将教师的表扬作为寻找差距、自我鞭策的机会,我为学生的进取心而感动。

  4.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习惯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学生情感丰富而热烈,但热情难以持久;追求思想独立,但容易走向极端甚至反面。反思则可以遏制学生的情绪冲动,避免学生出现逆反心理。魏书生说,班主任要善于发动学生“自己斗自己”,反思就是学生在进行自我思想斗争。在反思过程中,学生自己给自己摆事实,讲道理,自己审视自己。在冷静地分析、判断、选择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走向理智和成熟,养成了辩证分析、换位思考的习惯。同时,在“慎思”中明辨是非,弥补不足,使自己的人生趋向积极、光明的一面。引导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对学生的道德成长、思维发展和全面进步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学生反思的途径

  1.书面小结。指学生通过书面方式来总结和反思自己,如,写“说明书”、思想汇报、入团申请、学习小结、各种听后感与读后感等。让学生写“说明书”是最常用的方式。“说明书”是学生针对自己在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事件所写的说明性文字,它的写作要求是:学生应说明事件原委及自己在当时和事后的心理活动,目的是让学生抓住细节和自己的真实想法进行反思和改进。我建议即将入团的学生先写入团申请,之后还应写思想汇报。我将学生思想汇报中的闪光点在班上“隆重推荐”给大家,号召学生之间彼此交流、学习。学生的思想汇报逐渐成为师生、生生交流对话的重要桥梁。有些书面小结是我统一要求的,如读后感、学习小结等;有些是学生自愿写的,如思想汇报、入团申请等;有些则是硬性规定、必须上交的,如“说明书”等。写书面小结是学生反思最常用的方式,它最具有针对性,最利于学生冷静、理性、客观地分析问题,认识自己。

  2.班会课与日常集体教育。班会课是最正规的集体教育方式,日常集体教育则可以酌情不定期进行。口头反思是班会课和日常集体教育中经常采用的'形式,是指让学生在班上就某个问题、某种现象亮观点,谈感想,在思想的交汇与碰撞中,全班学生共同受到启发与教育。其间,教师还可以择其要点,将学生书面反思中的精华在班内组织交流、学习活动,通过书面反思口头化的方式,促进个体反思集体化。在这个过程中,要避免呈现伤害学生自尊、泄露学生隐私的内容。

  3.整理档案。让学生将自己某段时期的作业、考试情况,获得的荣誉,犯过的错误及自己的心路历程等分类归档,装入成长记录袋。袋中的内容定期或不定期地更新、补充。在检阅、整理档案的过程中,学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回忆过去,反思从前。如,有个学生在整理档案后写道,看到自己在初一刚进校时写下的“高标准”、“高规格”的成长目标和详细周密的学习计划,反观自己现在的懒散和疲沓,感到无比惭愧,他决定告别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行为,调整目标,再不给自己后悔的机会。

  4.写自省手记。这种做法是针对那些积弊已久、屡教屡犯的学生的。这些“问题学生”的不良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短期内就能够矫正的,他们的反思和改进过程充满长期性和复杂性。因此,有必要引导他们每天进行反思。这些学生是典型的“后进生”,针对他们写作能力差、意志力薄弱、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不强等特点,我在布置他们写自省手记时,提出了三点要求:第一,写不写自便,什么时候不写,告诉我一声即可(既尊重了学生的意愿,又要求不写时要“告诉我一声”,这样一来学生通常还是会写的);第二,内容自便,建议学生必须写自己的优点,可以不写缺点;第三,字数自便,视学生每天的作业量、情绪等决定。这样做,既激发了学生反思的主动性,又不加重学生的负担。我想,对他们来说,写日记是一种“负担”,但在记录自省手记的过程中,他们体会到的是进步的快乐。

  5.其他方式。魏书生说,日记是一个人的道德长跑,对学生的反思和自我教育确实起着重要作用。但我班有些学生基础太差,每天上交各种作业都有困难,又怎能坦然接受写日记这种“额外负担”?所以我只是鼓励学生写日记而不作统一要求。学生书面反思是一种较好的反思方式,但教师与学生的交谈也是必不可少的。毕竟学生还是未成年人,人生阅历不足,思想不成熟,在与他们的交谈中,教师可以帮助他们理性地思考,辩证地分析;而且,在这一过程中,还渗透了师生的情感交流,情感交流的教育作用也是非常大的。需要注意的是,在师生交谈时,教师切忌居高临下,板起面孔说教,而应给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分析,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和引导。

  三、激发学生反思的积极性的有效策略

  1.构建和谐的班集体。科学的治班理念、和谐的集体氛围、融洽的人际关系,对学生的成长意义重大,对促进学生的主动反思也有积极作用。我提出了“品德第一,学习第二“的治班理念,要求学生将思想水平和道德素质的提高摆在首要位置。这一治班理念,既给学生一种进取的信心,又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构建和谐的班集体,要求教师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要求学生之间相互尊重。和谐的班集体为学生的反思创设了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平台,促进了反思的开放性、主动性和深刻性,增强了学生反思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2.树立榜样。榜样在这里有两种:一种是表现的榜样,指在班集体中起模范带头作用的“优等生”或在某一方面有特长的学生;一种是反思的榜样,指能够进行主动反思的学生。表现的榜样能给人以激励,但对有些学生来说,这类榜样所取得的成绩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表现虽不“完美”,但能够合理地进行反思和自我分析的学生,也应成为榜样;因为他们的经验可供吸取,他们的教训可引以为戒,他们能给人以启迪的书面反思材料也能够成为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加以利用。

  3.肯定学生的长处。有些学生目前的表现还不是很好,但他们大胆的自我解剖、客观的自我认知、自觉的反思行为等,也是值得肯定的长处。有个学生在“说明书”中写道:“我总结了一下,我的学习成绩至今还较差的原因,无非是上课时精力不集中,作业不做或“偷工减料”。”我一方面指出,他的总结切中肯綮,他的反思理智而深入;另一方面适时地鼓励他,他的表现并不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不堪”,有些进校时和他情况差不多的学生还因为严重违纪被学校通报批评呢。

  4.抓住教育时机。有利的教育时机是促进学生反思的催化剂。每学期初和阶段性考试、期末考试之后,我都会要求学生进行一番回顾和展望,抓住机会对学生提出反思的要求;或布置班会课作业,或要求特定学生作书面小结,可将学生的点滴想法进一步深化,将学生短暂的良好表现进一步巩固。初二下学期,我利用初三毕业前综合素质评价的机会对学生进行了教育,提醒学生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进行反思。抓住时机,促进学生的反思,这一做法可以引导学生将反思作为一种习惯和生活常态,坚持和延续下来,指导自己的人生。学生的反思固然有其教育价值,但教师对学生真挚的诉说、细致的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适当的“说教“还是必要的。

有效的教学反思15

  通过学习有效教学理论,感触极深,所谓“有效”,只要是通过教师在这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生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设计的。从课堂实施情况来看,整堂课学生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在教学中,本人改变了往日应用题教学的枯燥、抽象之面貌,而是借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有效地理解了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实用价值。

  1、改变应用题的表述形式,丰富信息的呈现方式。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出示例题、习题时,呈现形式应力求多样、活泼,让学生多种感官一起参与,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本课的教学中,我大胆地改变了教材中的知识例题,重组和创设了“实验活动”这样一个情境,从而引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即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又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学习的实际需要,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更好地为下一环节的自主探索、主动发展作好充分的准备。

  2、突出数学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要让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本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例题从学生的游戏中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自己的探究,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又能运用掌握的知识去研究解决生

  活的其它数学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同时,例题的教学注重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创设民主氛围,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民主、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主动参与、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前提条件。在本课的“请你选择感兴趣的百分数尝试编一个百分数应用题”中,学生卸下了书本应用题、教师思维的束缚,大胆设想、讨论,从实际效果来看,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解决方法,使学生的个性学习发挥的淋漓尽致。更培养了学生自己收集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应对学生多一份“放手”的信任,少一点“关爱”的指导,大胆地让学生在学习的海浪中自由搏击,让学生自己寻找问题解决的策略、学习的方法,有头脑、有个性、有能力的学生才能应运而生。

  数学教学反思不是简单地否定自己,而是要客观地、理性地分析数学教学设计和实践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通过这种反思来提升教师对数学教学过程和数学学习过程的认识.

  数学教学设计是数学教学的预案,是一种课堂教学前对教学实践的计划.这一计划在课堂上的实施可能出现一些课前没有预想到的一些情况.如与我们设想的不同,多数学生在理解概念上出现了困难.又如,某些教学材料的选择和安排并不如我们预想的那样有效.当然,也有些情况与我们预想的完全相同.总结教学设计和实践中的优点和不足是教学反思的基本内容.

  仅是总结优点和不足是不够的,教学反思应该更进一步,即明确教学设计合理性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不足的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改进?因此数学教学反思可以在宏观层面,如是否符合某种教育理念.但是我认为,要使反思成为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反思一定要回到一些微观层面 什么是有效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反思不是简单地否定自己,而是要客观地、理性地分析数学教学设计和实践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通过这种反思来提升教师对数学教学过程和数学学习过程的认识.

  数学教学设计是数学教学的预案,是一种课堂教学前对教学实践的计划.这一计划在课堂上的实施可能出现一些课前没有预想到的一些情况.如与我们设想的不同,多数学生在理解概念上出现了困难.又如,某些教学材料的选择和安排并不如我们预想的那样有效.当然,也有些情况与我们预想的完全相同.总结教学设计和实践中的优点和不足是教学反思的基本内容.

  仅是总结优点和不足是不够的,教学反思应该更进一步,即明确教学设计合理性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不足的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改进?因此数学教学反思可以在宏观层面,如是否符合某种教育理念.但是我认为,要使反思成为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反思一定要回到一些微观层面.特别是不能只停留在教育学层面来反思数学教学.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教学反思主要可以从数学教学是否能够体现数学本质、数学教学和数学学习三个方面来进行.以下就三节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的教学进行的'浅见,供同行们参考.

  一、 数学本质

  数学的本质是多方面的,是区别于其他学科而且是数学科学本身所特有的特征.例如,数学提供了一些有特色的思考问题方式,如从数据中进行推理、最优化、直观分析与理性分析等.这些思考问题方式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概念与判定体现了将复杂问题简单化、降维、直观分析与理性分析等数学特有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将直线与任意直线垂直这样复杂的问题转化为与两条相交直线垂直关系的判定,体现了简单化、降维的思维方式.能够通过数学知识和方法承载的数学思考问题的方式的揭示,将为学生提供体会数学思考问题方式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

  我认为:本节课应体现的数学特有的思考问题方式有是“简单化”,具体有两个方面:第一,从任意直线、无数条到两条相交直线,第二,利用直线与直线位置关系来判定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就此而言,第一节和第三节课上均得到了较好地体现.两位数学教师均通过分析应用概念来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复杂性来说明简单化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条件的必要性.教学中,任意、无数条到两条相交直线与已知直线的位置关系的简化过程很好地体现了简单化的思考问题方式.

  二、 数学教学

  数学教学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如教学目标是否适当、明确,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内容、活动是否有利于达到教学目标(即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安排是否合理),教学媒体使用是否合理等内容.

  本文只就数学教学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数学知识的形成、教学内容和活动设计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达成两个方面进行部分反思.

  1.知识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为了确定新知识的生长点和有效的知识形成方式,也就是向学习者揭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是有意义学习的必要条件.如从实际背景中感知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形象,抽象得到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通过立竿见影揭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概念,就较好地体现了直线与平面垂直概念的形成过程.其中直线与平面垂直的直观形象与概念的生长点,而抽象、解释、归纳和概况是形成直线与平面垂直概念有效的方式.

  从三节课可以看出,教师都非常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的教学,这与以往的概念教学有些区别.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然而,三个教学方案中存在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多数学生在感知直线与平面垂直的直观形象后,会如何定义直线与平面垂直呢?据课堂观察,多数学生很容易从图形直观抽取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位置关系,但是要促进学生概念的形成,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可能给出概念的定义水平.

  教学中,虽然有教师要求学生给出概念的定义,但是后续的教学过程基本上没有认真对待学生可能给出的定义水平.如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很快就到立竿见影的演示,希望学生能够从

  中归纳概况出概念.如果我们充分考虑学生可能给出的概念定义水平,那么可要求学生自己给出直线与平面垂直概念的定义,然后通过辨别(是一种基本的概念认知方式)、解释等活动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在三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基本上没有给学生更多的辨析的时间和机会,而是在力求引导学生.

  在判定定理的归纳、概况过程中,三位教师都较好地把握了定理的形成过程.如,在辨别任意、无数的基础上,结合折纸实验和观察实物,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2.教学内容和活动设计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达成.教学目标的定向作用表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策略、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安排都要能否实现目标为基本的依据.如教学活动要使学生掌握某种数学技能,那么对应的教学内容必须要安排相应的练习题,学生必须要独立进行练习活动.

  显然,要充分发挥目标的定向(或导向)作用,首先要考虑教学目标的描述要恰当.如,有教师将这节课的一个目标描述为:“能应用判定定理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由于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不够具体和明确,所以教师在选择相应材料时就会较为模糊.我们认为可以将目标改为“能应用判定定理证明直线和平面垂直的问题(或简单问题)”.

  第二,要认真分析达成学习(或教学)目标的支持性条件.如,要使学生能够应用判定定理证明直线与平面垂直,首先要提高学生对定理条件线索有一定的认知,并有一定的敏感性.显然,教学设计中,三位教师都注意到对定理条件的认知.如,通过折纸实验来解释相交和平面内两线索的重要性或关键性.但相对来说,绍兴的陈老师的设计得更科学些.他在教学中除了上述教学活动外,还要求学生在长方体中寻找与某一平面垂直的直线,并说明理由.这一活动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判定定理的条件线索.

  要提高对条件线索的敏感性,就需要同类问题的解决经验,并形成归纳.这就要求后续的练习应围绕“线线垂直”线索的寻求或判定为重点,从而达到突出条件线索的相似性.这一点绍兴的陈老师的设计符合学习的规律.

  然而,黄岩中学的黄老师就更多的受到教材本身的影响,及以教材提供的练习作为学生练习的材料.实际上,分析这些材料,我们会发现,这些练习题(中心、重心)的判定应用的知识较多,不易突出判定定理的条件线索.

  三、数学学习

  影响数学学习的因素很多,我们教师在数学学习这一层次上分析教学,主要应侧重对影响数学学习的因素进行分析,如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材料和数学活动的安排是否考虑到是否考虑到学生的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等.教师可以通过这一层面的反思来确定教学过程中某些教学处理、教学材料的选择和安排的作用、或者缺陷.

  在此,我要对影响“直线与平面垂直概念及其判定”的另一个容易忽视的因素,即数学知识本身的多少及其复杂性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