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藤萝瀑布教学反思

时间:2022-12-13 15:06:3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紫藤萝瀑布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紫藤萝瀑布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紫藤萝瀑布教学反思1

  一、初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三分文章七分读”,语言优美生动的美文更需要通过吟咏朗诵来传情和悟情,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语感,提高审美能力。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品味与朗读。(下文为发言摘录,朗读略。)

  师:宗璞描绘紫藤萝花的笔触细腻传神。通过刚才的自由朗读,相信大家一定有许多美的体验想要彼此分享。现在就请大家踊跃举手,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你这样处理朗诵(重音、语调和语速)的理由,可结合语句所写的内容、运用的修辞手法、字词的内涵作用等来谈。其他同学闭目聆听朗诵者为你带来的“花之歌”,并在你的脑海中再次描绘出那紫藤萝花开的图景。

  生1:……我认为要重读“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中的“挨”、“接”、“推”、“挤”四个字。因为这四个字形象而生动地写出了花的繁盛。“挨”、“挤”二字让人不禁浮现出花多得一朵和一朵紧紧地贴在一起,连空隙儿都找不到的画面;而“推”、“挤”二字将紫藤萝花写活了,仿佛一群孩子在互相打闹。赋予静的花以动的美感,表现了作者对花由衷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生2:我认为“好不”二字也该重读,以突出花开之闹,另外,整句话读时应带有一种欢快的感情。

  二、细读,探析文章的思想美

  紫藤萝花引起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鼓励了作者生活的勇气,安慰了作者痛苦的心灵。虽然这一切都是作者以自己的细腻与爱心在体查物情,品味景物,但这也正像是花儿在对作者说话。所以,在探析文章的思想内涵时,索性变换一个角度,让学生想象花儿诉说的心情故事,挖掘出文章深层的蕴涵来。(起初学生不太打得开思路,我作了适当的引导:如说说阳光,说说心情,说说生与死,说说得与失,说说幸运与不幸,说说理想与现实,说说昨天、今天和明天,说说小生命与大生命等等。)

  师:《宗璞散文选集》序言中说:“花美在精神,精神是要人用心去感受的。”作者从紫藤萝花儿那里得到的启示和鼓舞其实也正如花儿在对作者说话。现在,我们也来叫醒心灵的耳朵,去倾听这富含启迪的“花开的声音”,你,“听”到了什么?

  生1:我仿佛听见花儿告诉我,生命长河如此生生不息,昨日早已流去,无法更改,何不用一颗乐观积极的心把握今天呢?

  生2:我认为花与人遭遇到的不幸或许也是一种幸运:经历过桎梏的紫藤萝花更懂得珍惜绽放的机会。经历过苦难的人才更会珍惜生活的浪花。所以不幸与幸运并不是绝对的,我们要乐观地看待一切不幸,用快乐去改变它,这就是我所听到的“花开的声音”。

  生3:我听到花儿说,花开正是为了花落,花落也是为了花开,生是无尽的。花开一季,虽短暂,已在幸福中铸就了生命的永恒。

  三、品读,诗化文章的启迪美

  在领悟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考虑到作者是以诗意的笔调来写这篇散文的,所以我设计了本堂课的第三个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将自己对这篇文章的阅读体验写成一首短诗。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入领悟,又能够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我根据扬州最近的热点话题,创设特定的情境使学生自然地进入“角色”,激发起创作的热情和兴趣。

  师:这些日子以来,韩冰,一个生如夏花的女子,一个患胃癌已至晚期的女子。毅然决定捐出自己的眼角膜和遗体。她在即将走完她年轻生命的时候,走进了每一位扬州人的视野,走向了每一位扬州人的心灵深处。她就像宗璞笔下的那一树紫藤萝花一样,美丽,坚强,开朗。近期学校团支部准备去探望她,祝福卡的封面已经绘制好了──一树灿烂而不见尽头的紫藤萝“瀑布”,现在就请同学们将你对这篇文章的阅读体验写成一首短诗,作为内页的祝福感言送给她。让韩冰也来听一听那紫藤萝“花开的声音”。

紫藤萝瀑布教学反思2

  真正的“自主学习”,应该是从学生心底出发的。无论他们多么幼稚,只要是从他们的“昨天”走过来,就有层次,有深度,就会留下进步的痕迹。我在教授《紫藤萝瀑布》时,让学生在预习课文后再观看教材上相关的彩色图片,这种“看图说话”是他们熟悉的活动,很容易进入;通过阅读课文感受作者的行文顺序和观察顺序,反馈到“说话”时自觉地讲究“叙述的顺序”,这是水到渠成的事,并不需要他们浸yin在“体验”中,但是却已经有了“层次”,有了“进步”。语文教学中,过多地用“体验”说事,常常是一种浪费。课堂上,我们更多的时候,需要的是“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我要学生比较图片与课文的异同,也是一种“调动”。比较的能力,学生原本就“有”,不是某一节以至多少节课上从无到有,凭空建构的。课堂上调动它,只是为了强化,使之浮出水面,进而清晰化。而乘机说出“文字的表现力、感染力比颜色、线条、声音等更全面、更准确、也更深刻,因而更有益于智慧的发展”的话,则是现身说法的教化。对于现在“卡通的一代”来说,初中语文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与卡通争夺孩子的眼球。而对“生死谜,手足情”以及“宗璞”的解读,包括《寻找我的名字》的写作练习,正好有利于展示“汉字”的精彩和魅力。我一直觉得,汉字是汉语文教学的根本凭借。请原谅,我非常反感用“词”或“词语”来替代“汉字”。我怀疑是“词”离间了我们的`心灵和汉字的距离,否则,何以有那么多的人在获得了汉字的支撑,站直了以至跑出去之后,就过河拆桥,用全球化的词来教训汉字呢?

  同样应该指出,上述展示汉字的精彩和魅力之成为可能,是需要机会的。这机会就是探究。探究,顾名思义,就是探索追究。探究在课堂上,作为一种超出知识或智力游戏的开放性活动,它具有不确定性,但也是有起点和方向的。所以,即使我们探究中常常会遭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而不得不放弃解决问题的尝试,这种放弃也应该是在竭尽所能之后。例如,对“宗璞”的理解,虽然完全可能是一相情愿的解释,但我们借助工具书完成了一次探究,而且是一次“意外”的探究。当然,意外是相对我而言的,在提出问题的学生那里,它是来自真实阅读、自主思考之后的意料中事。至于像“大革命”这样的问题,由于师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让学生课下解决,作为自主探究向课外的延伸,应该不失为一种策略。

  总之,学习《紫藤萝瀑布》,我和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拜访了作者的心灵,虽然这种方式可能是很唐突的,却毕竟为这次课堂探究划上了句号。更让我不能忘怀的是,在这次拜访的途中,我一不小心接触到了学生开放心灵的一角,从而相信,那里可以是非常精彩的。

紫藤萝瀑布教学反思3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将《紫藤萝瀑布》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的“人生”主题单元。这篇出自学养深厚的名家之手、几于“大象无形”的散文名篇,引得不少专家学者津津乐道,即使将它作为大学生的功课,也是很有文章可作的。备课时,我计划安排课前预习,然后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重点是朗读和整体感知课文,同时留下充裕的时间让学生默读课文,酝酿阅读感受,发现问题。第二课时,学生交流感受,提出并研讨疑难问题。最后,将本文同前面的几篇课文作简单比较,让学生了解、认识本文“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写作特点,最后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仔细观看教科书前面的彩色插页上的“紫藤萝”图片。思考:你从图片上看到的紫藤萝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

  学生很快就抓住了一些特点:

  ⑴花多(文雅的表述是“繁盛”),

  ⑵由“株”、“穗”、“朵”组成,

  ⑶每一穗上的花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⑷每一朵花的颜色是“上浅下深”。

  学生的正确回答显然得益于预读课文的“先入”作用,它为学生观察紫藤萝提供了观察方法的帮助,是真实的收获。同时在不经意中获得了关于课文的第一条线索──景物描写的顺序。

  接着,我范读课文,学生思考问题:文章对紫藤萝的描写同我们对紫藤萝图片的观察,有那些不同之处?学生的发现如下:

  ⑴文章写了紫藤萝的花瓣和花蒂,图片上则看不清楚;

  ⑵文章写的是一棵完整的大树,图片上的只是一棵小树,或者是一根树枝;

  ⑶文章还写了花香,图片上却闻不到;

  ⑷文章中的紫藤萝是动的,有活力的,图片上的则是静止的、呆板的;

  ⑸文章写的紫藤萝与作者的心情是相通的。

  学生的发现超出了我的设想,我有点喜出望外。我据此指出,很多时候,文字的表现力、感染力比颜色、线条、声音等更全面、更准确、也更深刻,因而更有益于智慧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喜欢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本文的作者正是这方面的榜样。

  在介绍了作者的有关情况之后,我问学生:刚才我们说课文中的紫藤萝与作者的心情是相通的,那么,课文中作者的心情到底是怎样的呢?有什么变化?学生很快就找到了重要词语“焦虑悲痛”和“宁静喜悦”。我接着告诉他们:人的感情变化有时藏在心里,流露在表情神态上,有时则表现在言谈或动作上。学生马上明白了,文中的“停住了脚步”、“加快了脚步”也是表现思想感情的。这样,就有了关于课文的第二条线索──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

  接下来是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经过短暂的思忖,学生开始各抒己见。几番辩诘之后,概括如下:“赏花忆花,感悟生命。”

  最后,默读课文,整理读书笔记;根据个人感受,提出与课文有关的`疑难问题,用于下节课交流。

  第二课时。

  一上课,就明确将课堂活动分为“交流感受”和“提出问题”两阶段,并约定每位同学的发言时间不超过一分钟。由于有同学在重复别人的看法,而且越到后面重复越多,我就在一位同学讲完之后,立即采取“表决”策略,然后用“英雄所见略同”之类的话省去相同观点的重复,尽量让不同的感受有机会得到交流。因为听重复的内容是一种消极体验,容易让人失去兴趣。学生的交流有这样几个特点:

  ⑴注意利用学习笔记上记载的内容思考问题,

  ⑵利用课前“导读”作指示,从课文中寻找材料加以充实,

  ⑶对课后的“研讨和练习”进行解答,用于交流。

  我对这种从自己出发,重视经验,有目标的学习策略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随后是“提出问题”。开始,学生的问题大多是词语和句子方面的。这类问题主要是通过学生互动来解决。只在互动无效时我才参与进去。例如,有学生提出:“作者说她的焦虑和悲痛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生死迷、手足情’到底怎样理解才正确?”

  师:哪位同学来接受这一挑战?试一试?

  (没有反映)

  师:回答问题完全可以猜测。从知道的地方开始,可以从一个词开始,来,老师和你们一起猜一猜。

  生1:可能是她的亲人遭到了不幸。

  师:说得对。“亲人”是谁呢?

  生2:兄弟。

  师:何以见得?

  生2:“手足”比喻兄弟。

  师:对。作者有一个小她三岁的弟弟。“不幸”又是指什么?

  生3:死了?

  师:“焦虑”是着急忧虑的意思。“死了”有什么可“焦虑”的?

  生4:明白了。作者的弟弟得了重病。

  师:重到什么程度?

  生5:治不好。

  师:你怎么知道?

  生5:悲痛。能治好就不用悲痛。不过还活着,什么时候死去象谜一样,所以很焦虑。

  师:你看,不是答得很好吗?作者的弟弟得了癌症,死于1982年10月,这篇文章写于当年5月。弟弟病危,人们常常会悲

  [1][2][3]下一页

  《新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紫藤萝瀑布》教学反思2》这一教学反思,来!http://

紫藤萝瀑布教学反思4

  对这篇课文深层次的理解,主要是靠了学生的智慧,但是如果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为学生的智慧和潜力的发挥创造条件,不为不同的学生进行选择提供可能”的话,那课堂上的“个人智慧”和“集体智慧”就无从体现了。我总是先给学生一些时间看书预习、独立思考,再激发他们相互纠正、相互讨论、相互评价,他们就会有话可说,并且从中学到一些自己没思考的东西,他们互相学习到的东西比从老师那里学到的东西要来得深刻。还能改变学生期待老师最后给个正确答案的传统思维

  我在《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中设定的目标是学会品味文章的优美语句,体会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课后能够模仿课文写描写景物的小文章。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把课堂的主动权给学生,我采取了合作与独立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教学方式:在学习课文前,先让学生预习解决生字词,扫清教学障碍,这样才能让学生上课专注品味文章的语言,做到有的放矢。扫清文章生字词障碍,对于整堂课的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学生可以通过课文生字词的自习,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这样也就达到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个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

紫藤萝瀑布教学反思5

  《紫藤萝瀑布》这一篇文章写于1982年,创作背景离现在的学生很遥远,但是只有联系创作背景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所以我安排了课前预习,找来宗璞的《哭小弟》这篇文章,让学生了解背景,为深入学习课文,准确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做好铺垫。

  本篇课文拟用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重点是朗读和整体感知课文,同时留下充裕的时间让学生默读课文,酝酿阅读感受,发现问题。第二课时,学生交流感受,提出并研讨问题。然后,将本文同前面的几篇课文作简单比较,让学生了解、认识本文“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写作特点,最后布置作业。

  在教学本文之后,我发现第一课时导入很自然,以图片谈话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课文之后,按照常规检查预习情况,让学生谈谈初读课文的整体感受,一方面我可以了解到学生对此文理解的层次深浅,另一方面自然过渡到对紫藤萝的印象提问,进而找出描写紫藤萝的语句进行品味,感受紫藤萝之美,边读边品味。学生学习兴趣浓,整节课也上得比较流畅自然。

而第二课时,我发现自己忽视了给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也不不按计划给学生质疑的时间,而是直接过渡提问,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也很短暂,对于“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的理解,没有让学生充分解读,合作交流,所以学生的理解也浮于表面,主要由教师讲解了。由于担心学生理解的不够深,不够透彻,所以,第二课时教师讲得过多了。

  我曾在网上读到这一段话:对一篇课文深层次的理解,主要是靠了学生的智慧,但是如果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为学生的智慧和潜力的发挥创造条件,不为不同的学生进行选择提供可能”的话,那课堂上的“个人智慧”和“集体智慧”就无从体现了。从本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来看,在这一方面我做得还不够。

  新基础教育理论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作年龄虽小但同样具有主观能动性、有可能参与教育活动的人,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我会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时刻关注这一点,做好反思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做下去。

紫藤萝瀑布教学反思6

  第一次接触《紫藤萝瀑布》是高考试卷,文章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行文很美,属于修身养性之篇。一看后面的题目,难度不小。感觉学生很难理解宗璞在文中表达的情感。时隔八年,我第二次见到这篇文章,自己已转型当上了正式的初一语文教师,重新拿来仔细品读,文质兼美,的确是篇好文章。我请教了姜宝华、陈建鹏、王斌、张延玲等老师,她们都耐心地帮我出主意,主要就教材分析及课堂设计方面。大家的统一口径就是文章不是很好讲。我就想再难的文章如果缺少学生的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理解,老师的讲解都只能是抓标不抓本,我必须在教学突破口、问题设计和教学思路上下功夫!

  本单元中《在山的那边》和《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两课的教学我自认为上得比较细致到位,而本文的难度应该是介于二者之间,于是决定不妨让学生多读、多想,老师少说,我想我先要找好符合初一学生认知规律的突破口,于是我决定从他们比较熟悉的修辞及写作手法入手,这不是“走一步再走一步”吗?正好还可以温故知新,这不就是“探究”的开始吗?。课堂上,我们更多的时候,需要的是“调动”学生学以致用!

  记得去年丰际萍老师来我校视导评课时,提出教师一定要作为一个“学习者”出现在课堂上,面对文本,教师必须有一种“初读”时的新鲜感。只有这样,才能容许学生的阅读活动作为一种“真实的阅读”来发生,而不是教学程序的一个点缀。教师只有是“学习者”、“初读者”,才会遭遇真问题,在问题面前发愁伤脑筋,从而为学生提供切实的帮助。在整堂课中,我一直就站在学生的身边,他们不时地提醒我,他们所在的位置在哪里,我鼓励他们一小步一小步地往前走。比如今天在课堂上周子煜提到的通感,便是活学活用,因为我头一天刚给学生们讲了这一不常见的修辞手法。那一刻,我感到很欣慰,为了学生这丁点的进步。我用《在山的那边》中的.原句修辞,引导学生怎样去分析《紫藤萝瀑布》中的修辞,让他们体会到知识的前勾后连。另外我进行了文本拓展,设计了两个仿写训练,教给他们答题的方法,我先做示范,然后让他们模仿学习。因为学生们仍需对付考试!为了突出我们语文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我课堂最后设计一个练笔环节,并且要求学生必须用上今天课堂上学到的修辞及写作手法(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通过梅花、竹子、松树等图片的战士,很好得调动了学生们的想象力,他们等着跃跃欲试站起来口头作文,但很遗憾,下课时间到了。

  虽然课上得不是很流畅,但我觉得在今后的课堂中我不时变换教学方法,我将与我的学生走得更加和谐坚定!

  王瑞华老师给我的课做了点评,在这里我只讲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第一、作为散文,让学生读得偏少。第二、小组合作的利用还没发挥到极致。课堂缺少小组之间的碰撞,没有真正完全地动起来。第三、个别环节(比如检查字词预习最好放在前面刚开始上课)安排不是很科学。

  张国忠局长也实在地点评了这堂课,我也只说说自己有待改进的方面:第一:课堂用威灵顿将军的故事导入不错,但没岔开去,完全可以随着学生的感悟,拓开去谈“万物都可以给人启迪”,建议进一步把握教育机智,及时的进行点拨。第二、课堂上学生的。在课堂上老师一定不能说“给大家几分钟,完成──”第三、合理科学地用好工具书。第四、关注到每一位学生,老师在教室的巡回务必转到四个角。第五、因材施教,鉴于孩子不同的个性,允许学生保持沉默。第六、语文课堂一定是打开的。

  尽管算是有了点教学经验的老师,但我深知,自己跟优秀教师的差距,学海无涯,教海更无涯呀!

紫藤萝瀑布教学反思7

  通过本次的课堂教学实录,我认为有许多环节还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完善:

  1、师生互动开展的还不错,但生生互动方面有所欠缺,今后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和学生对话。设置场景,让学生融入情景,从而真正的学以致用。

  2、学习过程同时也是发现归纳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但要跟随教师学习,也应该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归纳总结,自己得出结论,我在总结时,没让学生自己发现总结出来,而是直接出示给他们。使学生直接记忆,效果欠佳。

  此外,我有了新的.认识,教师具备熟练驾驭课堂的能力,标准的语音语调,有益于开发学生心智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师除了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外,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处理好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开启学生发散思维的升华,尊重学生多元的思维能力,促进创新精神的形成。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成功的喜悦,分享合作的快乐。

  通过本次课堂实录,我深深的感到,教学永远是一门无止境的艺术,无论怎样构思教学,总有需要我们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因此,我们必须充分了解教材,了解学生,需要我们踏踏实实地考虑好每一环节,这样每一节课才会是高效率的。

紫藤萝瀑布教学反思8

  本文是宗璞的散文作品,在设计教学时安排了2课时。第一课时以自读自学为主,先读课文初步感知,然后读宗璞的《哭小弟》,了解背景,为深入学习课文,准确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做好铺垫,再反复读课文,自己解决简单问题,提出疑难问题。第一课时,学生表现很是平稳。

  第二课时,基本由学生提出问题,小组讨论,选出最佳说法。这样,很快就解决了这些问题:从哪几方面描写紫藤萝花?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描写顺序怎样?哪些写景的语句精妙?在随后的质疑问难过程中,有的同学认为,面对小弟的绝症而有“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有些不合情理,这时我设计了一个发挥学生想象力的题目: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你会怎样?有个学生说:“我会非常沉痛。”另一学生说:“赏花时可能轻松,过后又会非常难过。”这时有个同学说:“你们的境界太低了。”于是有了一番“高谈阔论”,是关于生和死的,于是有了一番热烈的讨论。至此,学生明确了作者表达的感情是含蓄的,并不是感情不深不真。在自然明确了主旨“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之后,又有一番质疑。为了化解难度,我引入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生命是短暂的,又是永恒的。引导学生联系海伦凯勒、奥斯特洛夫斯基等人物,辅助理解。

  对这篇课文深层次的理解,主要是挖掘了学生的'智慧,但是如果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为学生的智慧和潜力的发挥创造条件,不为不同的学生进行选择提供可能”的话,那课堂上的“个人智慧”和“集体智慧”就无从体现了。我总是先给学生一些时间看书预习、独立思考,再激发他们相互纠正、相互讨论、相互评价,他们就会有话可说,并且从中学到一些自己没思考的东西,他们互相学习到的东西比从老师那里学到的东西要来得深刻。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新课程改革把学生看作年龄虽小但同样具有主观能动性、有可能参与教育活动的人,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所以,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都要时刻关注这一点,做好反思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做下去。

紫藤萝瀑布教学反思9

  《桥》这篇课文讲的是一天黎明,一个村庄突遭洪水侵袭,100多人无路可逃,都疯了似的向一座木桥拥去,情况十分危急。而老汉——一位即将退休的党支部书记却站在桥头沉着冷静地指挥人们有秩序地逃生,最后他和自己的儿子被洪水夺去了生命。故事非常感人。这篇文章的一个重要的情感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从老汉的语言、动作、神态中,感受到老汉在危险面前沉着冷静、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

  在教学时,我紧紧抓住两条线来展开。第一课时,我以描写洪水和雨水的句子进行教学,让学生自划自悟。充分感悟了当时危急的情况,对人们当时的恐惧之感就体会更深刻了。再来读,紧张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在这样危急的时刻,老汉的出现也就成了必然。这一课的教学也就为下一个课时埋下了伏笔。

  再来讨论老汉可能会喊些什么,学生也都能说了。对于小伙子的一瞪一推和老汉的一揪一推,更是含义深刻,令人回味。

  整堂课来讲,通过自读自悟,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已经深深地留在学生的心理。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所以到最后,学生也说出了这其实是一座“生命桥”、“希望桥”、“救命桥”、“感人桥”……

  这一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如:语言表达不够简练,课文的高潮部分还欠火侯,对文本的解读还不够深入等不足以外,还有一处值得重视,如果把98年抗洪救灾,08年的共抗雪灾地震中的感人情景,声情并茂地、入情入境地讲述后,再来读这重点句段,那味道就不同了。

  “若是把老汉的两次‘吼道’……挖得更深,读得更透些,学生对老汉不徇私情的领悟将更深更适。

紫藤萝瀑布教学反思10

  我对本节课的体会是,教师要作为一个“学习者”出现在课堂上,面对文本,他必须有一种“初读”时的新鲜感。只有这样,他才能容许学生的阅读活动作为一种“真实的阅读”来发生,而不是教学程序的一个点缀。教师只有是“学习者”、“初读者”,才会遭遇真问题,在问题面前发愁伤脑筋,把思考作为“劳动”来经历,从而为学生提供切实的帮助。我们在课堂里对“宗璞”的理解,很可能是一相情愿的解释,但我们借助工具书完成了一次探究,而且是一次“意外”的探究。

  当然,意外是相对我而言的,在提出问题的学生那里,它是来自真实阅读、自主思考之后的意料中事。我和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拜访了作者的`心灵,虽然这种方式可能是很唐突的,却毕竟成就了一次真实的探究。让我感触颇深的是,在这次探寻途中,我一直就站在学生的身边,他们不时地提醒我,他们所在的位置在哪里;我鼓励他们一小步一小步地往前走:我们就是这样搀扶着,一路走过来的。

紫藤萝瀑布教学反思11

  薄暮时分,一个体弱多病的八岁小男孩,鼓起十二分的勇气,爬到六七米高的悬崖上的时候,再也坚持不下去了。他心惊肉跳,吓得几乎要晕到。是他的父亲,鼓励他、指导他,一小步一小步地试探着挪动身子,最后安全地回到了平地上。这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讲述的关于自己成长的故事。作者从这番经历中悟出的人生哲理让他一生受用。在和学生学完这一课之后,头脑里一直萦绕着他父亲的那句话:“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

  这句话也是师父鼓励我的话。这个月的教研活动是我们学校承办的,教研的主题是“《紫藤萝瀑布》读写结合”,在师父和教研组其他前辈的鼓励和帮助下,我终于鼓足勇气报名参加了开课。这次难忘的经历是对我一次很好的锻炼,让我发现了平时自己上课时发现不了的问题:

  1、课堂碎问

  2、语言不简洁,有口头禅

  3、对学生的回答不能进行有效的评价,不能就某一个问题再深挖下去,遇到有价值的问题也只好匆匆带过。

  整个课堂,能按照课前备课情况完整落实下来,这才是第一步。但在课前没有对设备进行检查,导致在上课时音频不能正常播放,耽误了课堂时间,自己也有点着急。后面的过程有点太赶,课后评课的老师也说,在遇到突发状况时,要更灵活一点,不能被多媒体等设备绑住手脚。这是一篇经典美文,可以说是文质兼美,但是遗憾的是,我在进行第二环节精美语言的品味时,却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仓促的结束了,学生没有品出来的地方,我自己说了,这样隔了一层,确实不如自己读出来。汪老师总是和我讲:“课文最美的部分是你自己讲出来的。”是啊,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认知能力也许还达不到自己品味出来,但老师的解读应该建立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定感知的基础上。

  到最后一部分感悟文章的主题句“花和人都会遇到更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时,是与“写”结合的,请学生写一写自己感悟到的紫藤萝的花语。有的孩子真的写得很好。这一部分的设计意图在于把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一堂课很快就结束了,但给我的思考却永远不会停止,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看到了前辈们的努力,为以后的努力指明了方向。

紫藤萝瀑布教学反思12

  整个上课环节总体我觉得比较顺畅,可能是设计时抓住了“瀑布”这个比喻的缘故,当然,学生回答也比较踊跃,使我容易进行对话,初一学生参与的热情一向是较高的。

  对于“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的含义分析,考虑到学生由于年龄和经历的关系,不大好理解,所以用教师的理解代替了学生的.回答。这个问题如果加以某种程度的铺垫或许学生也可以自己理解出来,但怎么加,加什么,我还没有明确的思路。

  对于先前比较得意的一个设计——让学生说说“心上”和“心底”二词的巧妙之处,虽然是可以比较顺畅地引入“作者更深的感悟是什么”这个问题,但事后想想,作者“心上”“心底”两个词真有这样的用意吗?真的是由浅入深吗?“心上”和“心底”或许就是同一个意思,我这样鲜明地加以区分,其实是过于技巧化的一种托词,追求过程的顺畅反而变得不顺畅,做作了。

  最后,仿句总结的形式好吗?这种套路真的是太泛滥了,尤其是公开课。来点清新自然的好不好!

紫藤萝瀑布教学反思13

  我参加市优质课比赛,执教了七年级上第16课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现将准备及授课情况总结如下:

  一、根据文体特点与文本特点确定教学方向。

  这次市优质课比赛,主办方要求参赛教师呈报三篇散文和一篇诗歌作为参赛课题的备选。我理解主办方的意图是要考察参赛教师对“散文”和“诗歌”两种文体的教学把握情况。因此在准备过程中,我首先思考对于这两种文体在教学中应该把握哪些重点,从哪些角度展开教学。其次,根据呈报的课题,再研究结合文体特点,具体的文本应该分别把握哪些教学重点。尤其是在这种多篇准备,抽取一篇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把“文体”和“文本”有效结合起来思考。

  二、在反复试讲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试讲不仅是预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同时还是教师调整授课思路的过程,更是教师不断加深对相应文本理解的过程。在试讲中,经过和听课教师的反复探讨,对文本的理解越来越深入,重点把握越来越准确。每次试讲后,我都会利用晚上的时间仔细琢磨听课教师反馈的意见,因为听课教师大多着眼于一个点的不足,我需要把不足改正后能很好地设计成一个整体,这样调整后我再试讲。正是在反复的试讲和讨论中,我对文本的理解才越来越深刻。

  三、授课中的`优点

  1、授课设计思路明晰。眼前紫藤萝对作者的感染,与十多年前紫藤萝的对比中明白的道理,心情放松后的振奋前行。

  2、难点把握准确,分析到位。文本的难点在于分析眼前的紫藤萝如何让作者的心情发生了变化。在这个环节,我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分析理解紫藤萝对我的吸引。

  3、板书设计较为合理和新颖。本书我设计成一个张满帆的船形,既符合作者振奋前行的心理,又比较新颖。

  四、授课中存在的不足

  1、在难点部分——紫藤萝的什么吸引了我的学习中,对学生引导不到位,或者设计的问题不太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导致学生几次卡壳。应该采取小组讨论或者学生默读课文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给学生的思考时间不够充分。同样是在难点部分的学习中,我急于推进课堂,问题抛出后在学生没有反应的时候,没有给学生更多的深入思考时间,在这种情形下,只是自己过多的引导了。

  3、课件设计简单。课件中环节比较全,但在文本解读的环节,只是设计了几个大框的问题。课件过于简单,不利于引导学生思考。

  4、没有结合背景对文本做深入解读。文本中作者对“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一道理的感悟是借助紫藤萝表达出来的,但他对这一道理的真正感悟是从自己和家庭的遭遇中领悟到的,因此,适时适度的介绍这些会对主题的理解更加深刻。

紫藤萝瀑布教学反思14

  《紫藤萝瀑布》是一篇优美的状物抒情散文,教学这篇散文,意在使学生从作者对紫藤萝花的优美文字的描写中,去感受紫藤萝花开的繁盛和美好;从作者回忆紫藤萝花的不幸的过去和现在的繁盛所形成的对比中,去感悟生命的永恒和美好。并在品味没得形象和美的语言中,学会美的表达。

  作为一名女性 ,宗璞的优雅柔弱与坚强挺立,如此完美地统一于她的人生,这是我的感动之源,她始终轻声低语,在淡淡美丽中传递铿锵力量:大自然的顽强与美好,教人读懂生命;作者的淡雅与冲和,教人读懂生活。因此,这一刻只需要一个安静的氛围,来感受紫藤萝震撼人心的美丽“花语”,让学生浸润花瀑间,接受精神的洗礼。

  但是,更重要的是,今天的我们,对于作者历经万千痛苦后仍坚强写作《紫藤萝瀑布》的情感内涵与艰难程度究竟懂得多少,思考多少,收获多少,无疑是这节课的`灵魂。一个有梦想的人,即使生活多困厄,还能唱一曲优美的情歌,多情可以让你走出阴霾,让你透彻,让你感恩……我想向今天的01后传达一个信念:在追梦的路上,我们不仅需要付出汗水,还需有坚韧的乐观态度!

  新基础教育理论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作年龄虽小但同样具有主观能动性、有可能参与教育活动的人,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

  对这篇课文深层次的理解,主要是靠了学生的智慧,但是如果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为学生的智慧和潜力的发挥创造条件,不为不同的学生进行选择提供可能”的话,那课堂上的“个人智慧”和“集体智慧”就无从体现了。我总是先给学生一些时间看书预习、独立思考,再激发他们相互纠正、相互讨论、相互评价,他们就会有话可说,并且从中学到一些自己没思考的东西,他们互相学习到的东西比从老师那里学到的东西要来得深刻。还能改变学生期待老师最后给个正确答案的传统思维,形成这样的意识:哦,这些答案都是我们想出来的,并不难呀!

  实际的课堂教学的把握却是不尽人意的,比方导入课题后,没有及 时地板书课题,后来才补上 (这是一个失 误)。由于紧张的缘故,没有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中去,把老师学生割裂了开来,没有和学生、课堂很好地融为一体。这堂课值得思考的就是:一堂课的把握上,究竟该怎样设计,定立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最后 又究竟生成了什么样的教学效果。

  总之,学习《紫藤萝瀑布》,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拜访了作者,走进了紫藤罗的心灵。虽然,这种方式可能是很唐突的,但毕竟是我对语文课堂探究的一次尝试。

紫藤萝瀑布教学反思15

  《紫藤萝瀑布》是作者宗璞在经过紫藤萝花之前的一段情感的历程,我们可以把这个情感归为两类,一是对花的情感,花是本文主要主要描写对象,用的是工笔。二是写人,而写人的情感是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中,主题句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是写花和写人的汇聚处,作者认为,对于个体的人和话来说,他们的生命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苦难,有些苦难像她的弟弟那样,是没办法挺过去的,但对于历史来说,它都穿行在险滩平原之间,它总是向前进的,个人要获得生活的意义,就要把个人的生命意义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联系起来,虽然说个人生命生命陨落,但因为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应有的一笔,后人的美好的生活里有他留下的痕迹,个人的生命就因此有了意义。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之所以获得高度的张力和作者对紫藤萝以及她的赏花的心情和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描述是有很大关系的,这就是说,前边的叙事和描写的充分的抒情和议论的基础。

  备课时我想到这基础问题我又想到一个“基础”问题,学生能理解这一篇文章吗?他们理解这一篇文章有基础吗?根据以前教学,我感觉到学生理解这一篇散文有困难,这些阅读困难来自学生缺乏宗璞那样的.经历的共鸣点。我认为学生缺乏的共鸣点有。

  一、紫藤萝是什么样的植物?大家觉得这个问题可能很好笑,我不这样想,因为我也不知道紫藤萝是一种怎么样的植物,我这儿没有紫藤萝,后来我问学生,全班没有一个人认识紫藤萝,前边的插图其实离“瀑布”太远了,还好,我上网去查阅,看了许多有关紫藤萝的图片,是一大片一大片,近似于课文中说的“瀑布”的紫藤萝,我还下载了许多图片,可惜的是,上课的时候没到多媒体教室里去,就没用上,不过,我在上课的时候让学生想象看“层层叠叠”的三角梅花墙,三角梅我们这儿很多,学生用三角梅的层层叠叠的其实来想象有穗子垂下的紫藤萝,果然理解“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的紫藤萝变得相当容易。

  二、宗璞的弟弟是什么样的人,他和宗璞之间的事是什么?本文比较含蓄,学生阅读时是不太可能很敏锐地发现“生死谜,手足情”的本文的背景。因此,我花了许多时间讲宗璞弟弟和宗璞的关系,对于现在不少独生子女来说,“手足情”的理解不是那么容易,而且这个年龄的学生更难理解了。

  三、文革和改革开放。这也是妨碍学生理解宗璞感情的一大问题。因此我从“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说起,讲了许多文革和这相关的故事,学生听了大为惊讶,他们完全无法理解那个疯狂年代疯狂的事,他们认为文革那个年代,生活应该和现在是差不多的,甚至还不知道文革是什么年代。

  缺乏了这些理解共鸣点,朗读能让学生理解本文主题吗?如果能理解的话,我认为也可能远离了宗璞的原意甚远,不过,你问学生理解了吗?我相信,学生会高声回答:“理解了!”只是此理解和彼理解是有很大的差距,这差距不是用“个性化阅读”的解释所能解释的。

  我们能假装学生已经理解了以上几点共鸣点来“硬教”下去,虽然“硬教下去”可能会让课程完结用时少,可真正的效益未必是大于这样提供背景迂回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