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后反思

时间:2022-11-17 15:02:2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教学课后反思

  在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的今天,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反思自己,必须要让自己抽身出来看事件或者场景,看一段历程当中的自己。怎样写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课后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课后反思1

  教育是生活的需要,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品德课堂原本是个师生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了生活化是小学品德课程的首要特征。品德课堂应源于生活,再现生活,最后必然要回归生活。教学《规则在哪里》之后,我反思如下:

  一、课堂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和体验,让课堂源于生活

  儿童生活的现实性,决定了品德教学应该关注和反应儿童生活的真实性。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从学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活动主题。本册中《规则在哪里》课堂教学的第一层次就是寻找规则,在哪儿找?自然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按不同的生活场所,去找身边和自己关系密切的规则,从而让他们体会到“生活处处有规则”。“规则”是一个包罗万象而又有点空泛的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较难理解。这节课怎么切入?我以学生乐于参与的游戏作切入点。让他们从没有规则的游戏中寻找规则,感受规则的必要性。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生活体验必然充满整个课堂。

  二、课堂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和实践,让课堂贴近生活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应该紧紧贴近学生的生活。本节课的重点应该是让学生发现规则,进而体会规则的作用,遵守学校规则,知道课堂课间活动应该怎样做;遵守家庭生活规则,知道怎样待人接物,与邻里相处;遵守社会规则,包括公共秩序和法律法规。我在教学中力求使自己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去,不留痕迹地引导学生扩展他们的生活经验。课堂中我们用社会的真实的生活来进行说教,如本节课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鲜活事例引进课堂,地震中桑枣中学按规则有序撤离,奥运期间北京市的交通状况等。通过这些,打破了课堂教学、学校教育本身的局限性,拓展了学生的视野,生活化教学中的“生活”全部真实化。

  三、课堂要关注学生的道德行为,让课堂走向生活

  教育“回归生活”的课程意义还在于:要高于生活,要以未来的视角引领生活,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指导他们今后的生活。这样,也就能使学生感受到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他们自身而言是有意义的,是有助于他们现在和将来的生活的。课堂上我就用课堂规则来组织教学;整堂课结束后我用规则约束学生有序、文明下课……在整堂课中,教育无痕,润物无声。虽然无痕却有着惊人的力量,于无声处听惊雷,但在心与心的愉快中,学生醒悟了;在心与心的碰撞中学生的思想升华了。

教学课后反思2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是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三单元的一篇课文,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感觉收获很多:

  为了讲好这篇课文,我反复地读课文,熟悉课文。因为我知道只有将课文内容烂熟于心,才能较准确地把握课文,面对学生时才能从容讲解应答。

  本节课重点指导学生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所以我力求创设情景,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课文中的孩子和国王,悲孩子所悲,喜国王所喜,力求使学生忘掉自我,融入故事之中。课堂上自由读时,看到颖倩同学那津津有味的表情,时而又来个小小的动作,我都不由自主地与她一同醉在文本情感的.体会中去。

  我班同学本来就喜好表演,根据此特点,我又设计了同桌分角色、师生分角色、找朋友分角色等方式表演读。这样一来,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熟悉了文本,在表演中又能通过动作、表情、语气把体会到的情感表达出来。与此同时,读文基础上我又注意拓展学生思维空间,让学生进行合理想象,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既进行了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又使学生更深层地理解了课文,领悟了“诚实”的含义,从而使学生由内化中汲取营养指导以后的行为。

教学课后反思3

  《东方之珠》以优美的笔触描写了香港的"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为了让学生感受香港的美丽和繁华,在教学中,我注意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学习。

  要领会语言文字的美,必须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语言的情境之中,这样才能使学生体验文字的美。如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结合画面展开想象,尽情领略"浪平沙细,阳光和煦"的海湾风光,不知不觉进入"漫步在金色的沙滩上,沐浴着轻柔的海风,倾听着浪涛拍岸的声响"的意境中,自然而然地产生"真是舒服极了"的体验。又如在理解"琳琅满目"和"人流如潮"这两个词时,我也注意利用图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我先出示铜锣湾整体图,然后让学生根据画面可以说出从"琳琅满目"可以看出商品多,使人看了眼花缭乱。"人流如潮"说明人很多,铜锣湾真热闹,这样,通过看图和教师的点拨,学生就能轻松地理解这些词语了。

  二,在自主探究中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始终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在引导学生理解"香港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这些内容时,我注意引导学生读,思,议,找,全面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达到了阅读教学中"自悟自读"的境界。

  三,通过读中感悟领略文章的中心。

  这篇课文,无论从图画上,还是从语言文字中,都能让学生感受"东方之珠"的辉煌,亮丽。因此,教学本课,我既注意到课型特点,更注意到教材的特点,通过读去感受"东方之珠"的迷人和繁华,通过读去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受到爱"东方之珠"——香港及爱祖国的教育。

  四,自主探究,自读自悟。

  课堂教学中,我始终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三至五自然段的教学设计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我紧紧围绕"香港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这些内容,引导学生读,思,议,找,全面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达到了阅读教学中"自读自悟"的境界。课堂中有学生就提出一个比较有价值的问题:香港在祖国的南大门,为什么称香港为"东方之珠"而不是南方之珠呢对学生提出的.这个有价值的问题,我一方面给予表扬,一方面激发学生讨论。并且及时出示世界地图,让学生观察我们中国在世界的什么方位,学生通过看地图,了解了我们的祖国在世界的东方,有一首歌就这样唱到"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他的名字就叫中国……"学生充分感受到把香港称为"东方之珠",说明了香港经济的繁荣和在世界的重要位置,表达了亿万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这样,一方面摆脱教师泛泛的讲对学生的束缚,另一方面给学生大量自主学习的时间,使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达到质疑,解疑的更高境界。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的一句话:"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在教学时我们应该"重文本",让学生理解,积累,运用,升华感情,陶冶情操。同时也要"超文本",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要让学生在不同的方面,每个方面的不同层次得到发展,有所收获;又因语文教材不是语文教学的唯一凭借,应鼓励,引导学生投身语文大课堂,自由的发展。

教学课后反思4

  一看到这么美丽的文章和这么美丽的课文插图,总是想起以前的教学方式,用导游的形式去游览祖国的美好河山,徜徉在祖国美妙的语言文字中,领略着美丽的风光的同时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妙。但是,我们的孩子本来就生活在农村,我们自己的这里美丽的风景,就在学生的眼皮底下,学生能否有所感觉。于是课前我先带领孩子来到校外的田野里,村边,感受一下身边的美。田野里绿色的麦苗,在风婆婆的抚摸下,碧波荡漾。村边的桃树已经是含苞欲放,有的甚至已经撑开肚皮,露出点点红晕。河水是那么的清澈,岸边的柳树也是枝条柔软轻慢,随风飘荡。菜地里更是郁郁葱葱,什么青菜,韭菜,大蒜,连路边的马兰、荠菜现在也搬家到了农户的菜垄里,一切都充满了生机,真是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学生一路走,一路唧唧喳喳,无论发现了什么都忍不住及时地与同伴分享,一脸都是春天的颜色。这些都是孩子平时在生活中不曾留意的,今天特意去观察去欣赏,发现生活中美真是无处不在,无缝不钻,只是我们忽略了身边的美。孩子们高高兴兴地回到教室里,还意犹未尽呢!

  课始,我们刚才去看了我们生活中的美好景物。有一位小朋友把我们身边的美景画在了书上,还写了一篇美丽的文章,我们一起去看看好不好?学生打开书,惊奇地:哇,还美啊!啊,真没啊!

  我欣然地笑了:那你觉得什么地方美,说出来,好吗?

  生:有山,有水~~

  一生插嘴道:还有小桥,还有绿油油的`麦苗!

  生:还有绿树,和桃花。

  师:是的,这里有山有水还有小桥和绿树红花,确实很美,但是你的语言的语言不够美丽,那你能说得美一点吗?

  生:粉红色桃花都盛开了,村里有,河边上也有,像天边的彩云。

  生:不对,是红云。

  师对她点头微笑,表示默许。

  生:清清的小河上有一座弯弯的小桥。

  生:小河也是弯弯的~

  师:那你来说。

  还是刚才哪个男生:弯弯的小河水清澈见底,小鱼在河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

  师:好,刚才几个同学说得都很美,还有谁也想说?

  生:山上也有很多树,绿油油的,也很美。

  生:那田里的麦苗也是绿油油的,风儿一吹,在翩翩起舞呢!

  师:你们说得多好啊,这么美丽的地方叫什么名字呢?

  生:月亮湾!

  师夸张地:哇这个村庄这么美丽,连名字也这么美!谁能告诉我,你住的村子叫什么名字?

  生:丁家村

  生:张家村

  生:洪湖村

  生:湖头

  师:那你们知道你们的村子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吗?

  生:我知道,我听人家说过,我们村上的人都姓丁,所以叫丁家村。

  生:我们村子的旁边就是洪湖,所以我们的村子就叫洪湖村。

  生:我们的村子在长荡湖的头上,就叫湖头。

  师:说得好!那这个村子为什么叫月亮湾呢?可以到图中找原因。

  生:因为这里有一条弯弯的小河。

  生:因为村子旁边的那条小河像弯弯的月亮,所以叫月亮湾。

  生:你们观察得真仔细,说得很对!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美丽的村子的美丽的名字!

  生齐读

  师在湾字下面加着重好号,湾是一个生字,这个字我们该用什么方法来记住它呢?

  生:弯曲的弯旁边是三点水。

  生:弯弯的小河。

  师:好,就用这个,这也是这个湾字的意思。

  这个教学片段,让学生回归了生活,到生活中去发现美。我们一直生活在美丽的画面中,而学生却从不曾留意生活,留意生活中的美,我们做老师的应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而热爱自己的家乡。而不把热爱家乡成为一种时尚的口号。

  从平时教学中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实:尽管经过许多年语文课堂上的学习,但学生却积累浅薄,阅读面狭窄;写文章时言之无物,常感到没有生活;学得很苦却收获很少,对语文课感兴趣的同学越来越少,厌学情绪较浓。想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学中常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有思维,但无智慧;有行动,但无热情。因为老师没有把生活中鲜活的事实引入课堂。生活事实不是没有出现在教材、课堂或作业中,遗憾的是,这种生活事实仅仅是以例证的角色出现的。而在这篇课文中所写得景都是我们平时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却是不曾让我们心动的。也许学生天天看着,也无动于衷。而课文中写得那么美,却也都是我们身边的,常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景物。所以我在上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出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明白,书中所写的是生活,是我们平常见到的事物。

  仅仅挖掘课本资源也还是不够的,还得充分是挖掘生活中的资源,让一切可能成为教学的资源成为真正的资源!

教学课后反思5

  1.我设计回文读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另一只小河蚌后悔流泪的原因,以及当时的心情,对比突出文章蕴涵的思想内容。让学生找出这只小河蚌流泪的原因是贪玩,没听老河蚌的话,顺势导出老河蚌的话,再通过朗读比较,让学生明白“语重心长”这个词语的意思,就是用很重的语气说一句有深刻意思的话。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去理解这个词:回忆一下,爸爸妈妈有没有象这样语重心长的对你说过什么话,你来模仿一下?学生纷纷去模仿,很容易就理解了这个词,从而理解老河蚌的话。

  2.我设计了一个给小河蚌送话的口语交流环节。通过这个环节,学生把从课文中学到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转化成了思想,而且有的同学送俗语,有的同学用古诗教育,多样的形式丰富了他们的语言,也使他们在交流中自然地感悟到课文要传达的哲理,水到渠成。

教学课后反思6

  这篇课文讲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

  课文分两部分,先回忆“我”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后讲述“一面”对我的影响和激励。回忆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是课文重点展开叙述的。课文在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以及“我”的感受时,不惜浓墨重彩,细致入微。特别是六次外貌描写,由远及近,由粗到细,逼真传神,给人一种“一面”胜似数面之感。第一次是在远处,在暗中,“我”是在无意中“望了一下”,因而人物形象“模糊”,从整体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龄。第二次是在近处,在明里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刻画比较具体、细致,重点描写人物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备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第三次更近了,作者面对面地“惊异”地望着鲁迅,观察更细致,连烟嘴是“黄色”的、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也看清了,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这三次外貌描写,都抓住了鲁迅“瘦”的特点,连同另外三处写“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二是引导学生揣摩抓住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在这堂课中,我认为有几个方面是做的比较到位的:

  (一)在教学上我努力切合自主教育的课堂要求,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和小组探讨合作展示交流相结合,最后进行总结提升,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二)在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之后,交流写作背景,对学生理解课文能够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更好地体会鲁迅的高尚品格以及作者在当时情况下的特殊行为。

  (三)找出文中的多次外貌描写,主要抓住外貌描写进行学习,层层推进,以读代悟,读悟结合,重点分析对鲁迅先生的三次外貌描写,使学生从中体会鲁迅的伟大精神品质。体悟了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实际训练之中,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本次教学中,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一)本文词语的感情色彩强烈,课文已对关键词语作了一些批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他微笑,默认地点了点头,好像我心里想着要说的,他已经统统知道了一样。”“微笑”,表现出鲁迅的慈爱与安详;“点头”,表现出鲁迅的信赖和放心;“知道”,表现鲁迅的理解和关切。这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感受到鲁迅关心和爱护青年的品质。

  (二)文章末段的文字含蓄,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可结合时代背景,作必要地提示。

  (三)鲁迅离我们的学生有点遥远,学生的理解一直处于表面层次,还不够

  深入。特别是对外貌描写的学习上,比较“干”,缺乏“圆润”。

  (四)在一些问题的设计上,没有进行一些学习方法的回顾,过于主观的设定了方法,限定了学生的思维。如任务一“小贴士”的设计和对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的提示。

教学课后反思7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从编排体系看,归属于“走向世界”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感受。

  1.选择贴近学生的课程资源去感知、感悟。经济全球化是一种现象,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经济全球化”这一名词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不可通过讲述来完成,也不可能作全面深入的阐述。首先在教学导入时,选择了学生熟悉的奥运会开幕式上刘欢唱的主题歌《我和你》,“我和你”,一个最简单却又最深刻的关系。我和你就是我和你,就是由最简单的两个人的关系所构成最复杂的一个世界,如果我和你都能友好相处,这个世界就美好。再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商品入手,比如肯德鸡、麦当劳,以及具有代表性的服装、电器、手机、汽车、影视等,学生从身边琳琅满目的外国品牌商品中,以及耳闻目睹的习俗、生活方式,深刻感受全球化给国家建设、人们生活带来的发展和变化。为了让学生更明晰感知我国的产品也大量销往海外。从教学效果看,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冲击力,学生对经济全球化也有了切实的体验。

  2.在有限度的探究中发现、思考。《品德与社会》教学,特别是国情内容的教学,不应该是现象和材料的堆砌。如何让学生自己在有限度的探究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选择,是这课的一个难点。我指导学生结合身边的资源开展探究:比如调查校门口家长的汽车品牌,调查我们平湖几家比较大超市食品等,因地制宜,这种探究,保证了课程实施的可行性,降低了课程教学的成本。“外国品牌的手机占多大的比例?”“为什么儿童服装基本上是国产品牌占大多数?”“为什么中国生产和出口的产品很多要用外国的品牌?”这些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选择问题观察和思培养社会责任感。

  3.在观察社会现象中指导、引领。教学结束后从大家的议论中,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社会现象有了重新的'认识,体现了学生社会性的发展。所以在教学中,设计几个活动,比如讨论“我国商品大量涌入我国市场,对我国发展是有利还是有弊?”等等。

  学生交流课前调查所得,让学生更能体会到外企就在我们身边,它对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进出口总值图表的具体数据让学生感受改革开放的力度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里中国的快速发展由点到线,由线到面,让学生有顺序地了解“地球村”的支柱产业。

  特别让学生了解平湖钟埭经济开发区的一些合资企业。让学生更能体会到外企就在我们身边,它对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让学生去调查进入国门的外国品牌,走出国门的中国品牌,以及文化的交流等。课堂上再进行汇报、交流。学生经过亲身体验、感悟,对经济全球化也有了切实的体验。

教学课后反思8

  一. 歌曲导入:

  1. 我知道大家平时都很喜欢唱歌,今天我们就先来听一段美妙的歌曲。《天堂》

  2. 你们听出歌曲里唱的是哪儿了吗?----------草原

  3. 对了,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草原的早晨非常的美,今天呀我们就再一次跟随作者的脚步走入草原,看看草原的早晨究竟美在哪里?

  4.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 复习字词:

  1. 好了,我们要出发了,把我们的生字朋友也带上吧!你们看,他们来了!

  2. 出示生字词,要求:开火车读。读对的跟读两遍;读得不对,大家就把小嘴闭的紧紧的!

  三. 正文学习:

  1. 好,带上了生字朋友,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牧民的脚步去看看草原的早晨吧!出示课件

  2. 师范读课文,草原的早晨究竟美在哪儿?

  3. 生回答。师小结:是啊。绿绿的草原,蓝蓝的天空,欢快蹦跳的羊儿,快乐的牧民,动听的歌声都值得我们慢慢品位,细细学习!

  学习第一段

  1. 下面自己来读第一段,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从哪句话,哪个词你读懂的?)

  2. 理解“醒”,人睡一觉醒来了会伸个懒腰,可草原是怎么醒来的?这是怎么回事啊?

  刚才草地上还是静悄悄的,现在太阳升起来了,草地也亮起来了。

  3. 指名读。生评价,怎么个好法?

  4. 全班齐读。“人多力量大,让我们把这美丽的草原唤醒吧!”

  学习第二段

  1. 宁静的草原一下子就醒来了,那么醒来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2. 生答草原醒来的样子。先说近处,再说远处。真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3. 指名读第二段。这段话有几句?先读第一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从哪个词看出来的?从“涌”字你想到了什么?你挤着我,我挤着你,谁也不让谁!所以用了“涌出”

  指名读本句。带着羊儿欢快的感情读。

  4. 羊儿欢快地去吃草了,游戏了,那牧民呢?指名读第二句,你听了有什么感觉?

  5. 全体起立,老师范读,生表演,再齐读。(来吧,小牧民们,让我们骑上骏马,开心激动地奔驰在大草原上吧!)

  6. 齐读第二段

  学习第三段:

  1. 小牧民们,刚才在放牧的时候,远处的羊群是什么样的?

  2. 指名读第3段

  3. 齐读前半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说的真好,羊儿成群地散步在草原上,慢慢地移动吃草,所以远远望去,很像(朵朵白云在飘动)

  4. 再读前半句,想想此时的羊群还像什么?

  5. 读后半句,那么美那么响亮的歌声被风吹着,传到很远的地方去,连天上的白云都能听到呢!书上用了一个词————-回荡!

  6. 我相信,那么美的歌声,和快乐的羊群一定会深深留在你的脑海中,美读第3段。

  四. 总结全文:

  1. 我想,现在这个时候响亮的鞭声,铺满新绿的草原,成群的羊儿,快乐的牧民,优美的歌声已经深深印在了我们的记忆中了。

  2. 今天我们领略到了草原早晨的美景,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快乐下面让我们也带着这种快乐把课文美美的读一读。

  3. 想办法,动脑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留下这美丽的草原。

  【板书设计】:

  5.草原的早晨

  羊儿 一只只 涌出

  醒 美

  牧民 跨上 追赶

教学课后反思9

  (1)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的不同就主要在小数点上了.同一个题可以有多种方法解决,9.6 ÷ 3,3千克9.6元,问平均每千克多少元.孩子们想到了三个方法,第一个就让我惊讶,他把9.6先乘10,除以3之后,得数再除以10,从而得到正确答案.他很好地应用了除法的计算规律,这是在四年级时学过的.第二个学生把9.6元转化为96角,除以3之后得32角,再转化为3.2元.这个学生利用了转化的思想,转化是数学中很重要的一种思考方法,也常常被使用.第三个学生想到9元 ÷ 3 = 3元,6角 ÷ 3 = 2角,3元 + 2角 = 3元2角,也就是3.2元.第四个学生很干脆:“用竖式计算就可以.”呵呵,这可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于是,她一边说,我一边在黑板上写,当商了3之后,她说要先点上小数点,我问为什么.其他学生也看着她,是一样的问题.她说:“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显然,这名学生是预习过的,对教材中的这句话非常熟悉.我追问:“为什么?”.引导学生从小数的计数单位入手,6个十分之一除以3得2个十分之一,在十分位上写2,所以要先点上小数点.剩下的事情就简单了,做了几个练习,都做得不错.

  (2)是整数除以整数的情况,求每千克香蕉多少元.列出算式为12 ÷ 5,在整数除法中,当有余数的时候,就不再计算了;现在学了小数,就可以添0继续算下去.竖式中个位

  商2之后,余数是2,教材中问:“接下来怎么除?自己试试.”有学生是预习过的,知道可以添0后继续计算.可也有学生有疑问:“为什么要添0呢?”我让孩子们讨论这个问题,我引导他们往数的意义上去考虑,余数2不满1个5了,可以看做20个十分之一,这样就可以继续除下去.20除以5得4个十分之一,所以,先点上小数点,在十分位上写4.

  (3)是一种新情况,求每千克橘子多少元.5.7 ÷ 6,有好几个学生张口就说出了答案.但列竖式的时候,遇到了问题:根据上面的例题知道,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可是商的小数点前面没有数啊?这也难不倒孩子们,立刻就说出:“添0”.我纠正:“是商0,当整数部分不够除的时候,商0,点小数点.”

  小数除以整数,本课新增知识点多,难度较大,特别是添0继续除下去应引导学生去思考其计算依据.课堂中学生问到“为什么以往除法有余数时都是写商几余几,可今天却要在小数点后面添0继续除呢?”这反映出新知与学生原有知识产生了认知冲突,在此应帮助学生了解到知识的学习是分阶段的,逐步深入的.以往无法解决的问题在经过若干年后就可以通过新的方法、手段、途径来解决,从而引导其构建正确的知识体系

教学课后反思10

  新课程实验的目的和归宿就是培养学生独立个性和创新能力。而发展学生个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要一点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创设故事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提出有关加减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解决问题,同时获得相关的数学知识。在学会计算的同时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本节课以《小兔请客》的故事情节贯穿教学内容的始终,使故事的情节和完整的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实现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在与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的目的;利用小兔请客这一有趣情境,引导学生明白同学之间要和睦相处,团结友爱;以淘气为主人公来为知识穿线,让学生能够从想去帮助别人的角度开展学习和研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趣味性;在解决问题时,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边操作边表述,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及思维的多样性;练习以小动物们想去新房子里玩,可是要先算题为条件的情节出现,使学生既不觉得计算乏味,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照顾到了学生的全体性。

教学课后反思11

  我的这则教学设计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一、激趣导入,激发兴趣

  首先让学生猜谜:样子像耗子,尾巴当被子,爬在树枝上,忙着摘果子。学生一下就猜出来了,积极性很高。然后让学生看松鼠的图片。栩栩如生的`松鼠形象,既显示了松鼠的特点,给学生形象直观的感受,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尊重个性,学会合作

  这节课在识字教学环节中,让孩子通过合作、交流,进行自主识字。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究,让学生在互动中促进交流,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引起争辩,在争辩中点燃思维的火花。朗读时,从自己的感悟出发去朗读。

  三、巧妙设疑,激活思维

教学课后反思12

  从我20xx年参加工作,带了将近五届毕业班,发现学生写作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高考中写作的比例大(30分)。而且《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应该培养学生表述事实、观点、情感、想象力、交流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规范的写作习惯。根据这一教学要求,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的培养—即让学生学会根据写作的已知条件整理思路、组织素材、规划文章结构、列出提纲、起草文章、组织语言、遣词造句、并学会修改章以及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和字母大小写。

  一、学生词汇量偏少的问题及对策

  词汇量少,则无法表达清楚、完整写作内容增加词汇量。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狠抓词汇教学,要求学生词汇一定要过关。

  对策:

  ⑴每次上课前,采用大脑风暴,增加和本单元有关的词汇,每次大约在20——30个左右,让学生识记,循环考试,效果非常显着。

  ⑵阅读课外英语读物,自己扩充单词、词组和短语,小组内互相借鉴并记住;牢记基本句型。同时,挑选文章的优美句式,或片段进行背诵。

  二、如何让学生学会避免汉语式作文问题及对策

  就英语与汉语的`比较而言,英语谓语变化多,时态、语态、语气等语法概念都能引起英语动词形式上的变化,应用起来比较繁琐,汉语谓语无字形变化,而加之英汉在动词意义上有差别,用英语写作时就很轻易出错。显然这是以汉语为母语,英语为第二语言学习的学生在谓语动词学习应用中出现的负迁移,学生有必要反其道而行之,加强英语谓语动词变化的练习。

  教师应注意英汉结构比较,减少汉语式表达错误,教师可通过错误句型之辨析、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

  三、写作时如何更好的使用写作模板的问题及对策

  听、说、读、写四种技能是相互依赖的,对四者的牢固掌握是写好英语作文的前提条件。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每学完一篇课文,我都让学生背诵其中的经典句型或段落,或是背诵一些作文范文,开始学生不理解,认为毫无意义,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许多学生认为自己的语感增强了,写作时可以较自由的使用语句了。

  四、如何进行行之有效的批改的问题及对策

  平时学生和老师的时间非常宝贵,如何对英语作文进行行之有效的批改是很大的问题。有时,老师批改学生的作文练习过程中,对于学生在写作中出现的问题,感到非常沮丧和失望。有些问题非常明显如:拼写,标点符号使用等等。一般来说,教师可用以下方法来修改作文:

  1.通过语法练习来提高语法的正确性。

  2.在批改作文时候,指出所有的错误。大多数学生在拿到红笔批改过的作文纸时,很是沮丧。作文纸上,划线和划去的部分布满整张作文纸。这是表明学生作文写作能力糟糕的有效方式。当然,有的作文纸几乎全是改动过的地方。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也必须在作文准确性和学生写作敏感上保持平衡。

  对策:

  ⑴选择性。

  最好指出1-2种典型的错误而不是之粗所有的错误。教师可以确定一个错误,提供1-2个作文上的错误范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写出正确的形式,或者让学生继续完成写作。

  ⑵错误分析。

  另外一种对于教师来说有收获性的批改方法是是采取分析的角度。教师作为一个错误的分析者,尽力探究学生的错误类型。(是对于某个语法点不甚了解还是粗心的错误还是学习的错误定势思维)针对不同的错误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⑶展示学生的写作范文。

  最后的技巧是展示优秀范文集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有效地推动力。让大家一起诵读,找出优缺点,共同提高。

  最后教导学生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过好审题关,审清题目要求,包括文体、题材。

  2.过好语法关,除了注意情节的完整性之外,特别要注意句子的完整性,如人称、时态和语态等的一致性和行文的连贯性等。

  3.为了使文章连贯,要恰当地使用连接词。

  4.书写要细心、工整,避免涂改。

教学课后反思13

  《纸船和风筝》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0课。课文以生动的语言,向小朋友们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在清清的溪水里和蓝蓝的天空中也留下了纸船和风筝带去的问候、祝福、谅解和浓情,真正成了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桥梁和纽带。教学中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人为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巧妙设置情境,放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体验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朗读中悟情理、品情味,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营造生态化的课堂教学情境

  新课程改革提出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精神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中多次设置情境,使学生始终处于丰富的情感体验之中。教学一开始就通过精美的板画创设出了美丽的童话世界,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也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音乐的运用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课文一至六自然段写了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的经过,是情绪欢快的部分,配上轻松欢快的音乐进行感情朗读,使学生充分理解友谊给人们带来的快乐。

  二、合作中进行自主识字写字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教学要注重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习惯,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我在识字教学中,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让学生快快乐乐识字。如:借助拼音读-----结合词语、句子读------合作的形式认记生字,交流识字方法------用“摘水果”的游戏,巩固认字-----做动作理解提手旁字的特点,并引导书写,互相评价等,这些活动环环相扣,整个教学活动生动活泼,扎实有效。

  三、以读为主,注重语言文字训练

  低年级段朗诵训练是重点,利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感情朗读指导,并在朗读中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教学中抓“乐坏了”这个词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体会了“飘与漂”的不同含义。同时采用了自读、范读、跟读等方法,在如何读出感情方面进行了有效地组织和尝试。

  当然,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如何在教学中针对每个孩子对文本的不同理解,作出科学地评价,并让他们在教师或学生的评价中得到提高,这是本人今后努力地方向。

教学课后反思14

  通过一堂课的教学,我完成了预定教学目标,学生在课堂中读诗、背诗积极性非常高,效果良好。

  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有两点做得尤为好:1、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强朗读训练。由于诗歌语言简洁且凝练,反复朗读可能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加上学生年龄较小,爱玩好动。我在朗读训练中,多次采用音乐、录音、录像等多种辅助手段,刺激学生感官,激发他们兴趣。运用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意境;运用媒体,展现万里长城和大运河的壮丽景象、雄伟气势,帮助学生读出语气;运用音乐,烘托、渲染气氛,使学生的配乐朗读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地表达诗意。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轻松,孩子们读诗热情高涨。2、在重视朗读训练的同时,我也十分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诗歌教学难度大,常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虽说通过反复读,能使学生有一定的感悟。但诗歌抽象表达的特点会给学生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因此,我在指导朗读过程中,多次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将抽象的文字和抽象的内容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了雄伟的.万里长城和壮观的京杭大运河。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所以,学完了课文,学生就完全能做到带着自豪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了。

  通过教学,我感到这堂课既有收获,也有不足。在重视诗歌朗读的同时,对字词教学有些忽视,尤其是关键词语的理解不够重视。诗歌中字词深奥,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又不能采用以词解词这种简单的方法。因此,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如何将深奥的词语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让教学更完美。这是我想在以后的诗歌教学重点研究的问题。

教学课后反思15

  论文关键词:多媒体教学优点误区改进

  论文摘要:现今,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随着科学技术与现代教育水平的发展,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教学课堂。多媒体教学以其生动、直观、高效等特点,给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生机,其对课堂的辅助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本文作者就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的所得谈些认识。

  目前,应用多媒体教育手段进行教学主要体现于课堂教学形式上,即课件形式,并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通过电子课件设计,教育信息能够快速、准确、全面地传授给学生。同时,这种教学方式又以其特有的形象性和科学性,在教学中发挥其魅力,促进了教学形式的丰富多彩、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和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从而给教育教学注人了新的活力和生机。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1.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力求探究知识和技能、带有强烈愉悦情绪色彩的认知倾向。它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也在学习活动中生成与发展。它可以成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一切学习活动包括语文学习活动在内都应该有浓厚的兴趣伴随。教师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认真去研究、敏锐地捕捉,我们就会拥有多种激发学习兴趣的手段和方法。

  让·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启发性原则,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型先进的教学方式,以其生动性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勾起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2.可以使课堂更加活跃。

  多媒体可以将无声的语言和有声的口头语言与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有机统一起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或过程生动地再现于课堂,并将教学中无法展现出来的东西呈现在学生面前,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融于一体,把学生的各种感官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从而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人学习,这是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所无法比拟的。

  3.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开放式学习方式。

  多媒体技术,特别是网络媒体的介人,使教学实现了从文本认知到超文本认知的发展。这种全新的、开放的学习方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教育资源极其丰富,学生就能方便地查阅、获取相关知识,满足他们对知识的迁移学习与理解,体现了信息社会对个体创新能力发展的要求。同时,也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标准,能更好地驱动教师们去探求教法与知识结构的改革。

  二、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1.“不得已而为之”。

  一些教师为了应对检查和听讲,便强拉硬扯,将多媒体拖进课堂。仅以语文教学为例,在《鸿门宴》这篇课文中,有很多老师在借助多媒体课件授课时,往往会把课文照搬到课件中,再简单地配置几张插图,在边看边读中翻译文章内容;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有的老师只是简单地回放一下相应的影片资料,然后肤浅地点评,便草草了事;在教学《我的空中楼阁》时,有的老师从网络上找一些意在表现“空中楼阁”独特意境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孰不知图片的表现力并不能与文字所提供给读者的无限想象空间相比。在实际教学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教师往往出于狭隘的功利主义,运用多媒体来迎合某些已走人形式主义的标准,而全然不顾所选资料是否与课堂教学的`主题合拍。这种不得已而为之,只能使课堂徒增无效信息,干扰学生的注意力,不仅不能促进教学,反而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

  2.盲目“借用”。

  目前,真正能亲自制作课件上课的教师并不多。在这种情形下,教师想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怎么办?当然是“借用”。现在市场上、互联网上的课件很多,可以方便地下载。但问题的关键是一些教师养成了“不能自理”的毛病。一个成功课件是制作者在深人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其教学理念、教学环节安排等诸多因素设计制作而成的,它深深地凝聚着制作者的教学习惯、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以及他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认识等主观因素,就这个角度而言,课件是个别的,不可借用的。盲目“借用”,只能使课堂机械、僵化、缺乏个性。

  三、改进当前的多媒体教学形式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由外界事物的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他们的定向能力与普中的学生相比差一些,他们的注意状态仍然取决于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很容易被新异的刺激活动而兴奋起来。针对这些情况,运用多媒体,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充分感知,把握重点难点。

  学生的认识是遵循“具体一抽象一具体”的发展规律,多媒体可提供形象、丰富的信息,让学生感知。

  3.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自我创造。

  时一圣陶先生曾说:“教师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求得知识,也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

  课堂上,教师不要以自我为中心去进行授课,要在师生的互动中,使学生亲自去探究书本中的隐含知识,从而让学生更能体会多媒体教学的乐趣。切记,不要使传授知识的课堂变成电脑艺术的演示厅。

  多媒体教学逐渐代替传统的黑板加粉笔是时代的必然,然而它仍处于发展阶段,我们在使用的过程中应着眼于其“辅助”作用。所以,只有正确地认识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恰如其分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才能实现以媒传知、以媒生情,才能为学生认识过程的重点、难点服务,才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如果把课堂变成毫无生机的“人机对话”,或为追求时尚,借此来哗众取宠,装点门面,或以此来掩饰自己基本功的不足等,将会使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失去其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