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

时间:2022-07-02 11:16:3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1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文章记叙了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面对各种困难,编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充分表现了谈迁面对厄运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从认识谈迁入手,让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扣住“翔实可信”,了解谈迁的信念。接下来让学生从大喜大悲中感受谈迁的信念。在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时候,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谈迁的信念。重点交流:“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让学生体会他不怕孤独、不怕疾病、时间和生命也奈何不了他,就是因为他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谈迁的事迹震撼人心,老师的`讲解多了,反而干扰了学生独特的体会。于是,我让学生走进谈迁,并悟读,读懂谈迁,让学生读文感悟。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引领学生反复品读词句,透过文本语言,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张扬阅读个性,升华情感的价值。我把谈迁如何和厄运抗争的内容做为重点教学,以此来让学生被谈迁的坚定信念、百折不挠、历尽艰辛的精神所感动。学完课文我让学生学写感受,这时学生们真正的走近了令人敬佩的谈迁,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也就达到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思想熏陶。教学中,我尊重了学生思想,张扬了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我认为语文味是品出来的。品出“信念对人生的支撑”,就是本课的语文味。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2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记叙了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故事,表现了他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精神,《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一课时教学反思。文章用词生动凝练,激昂的文字对于表现谈迁的顽强很有力度感,但同时也带来了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度。

  我执教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第一课时究竟该怎么上,一直是很有争议的,拿到教材,我发现,本课的四字词语特别多,我数了一下就有二十五个之多;其次,是本课运用了大量的数字。给整堂课定位的目标就是首先一定要处理好这些词语;其次是让孩子通过读,读出数字背后的内容,理解体会运用数字的效果。开课之初我首先让学生抓住课题质疑,引起阅读期待。然后带着这些问题边读边画词语,画出词语后练习读,再交流理解,然后运用积累的四字词语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学反思《《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一课时教学反思》。这样的设计教给了孩子在会读、理解、积累的基础上学会运用的方法。接下来引导学生扣住开课之初提出的问题,解决 “厄运”指什么?是谁遭到了厄运?他的信念是什么?等问题。最后精读第一自然段,采用“关键句突破法”让学生扣住“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及“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来体会其勤奋、艰辛,发散交流,自读自悟,反复的读悟为第二课时理解谈迁的书稿被盗后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以及重新振作,决心从头撰写打下了坚实的.情感基础,更反衬出人物的信念的坚定和顽强不屈的精神。在读完这一自然的同时,要适时提出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谈迁?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关注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但理解词语和感悟人物的步骤上要更清晰些、沉稳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情”,语文教学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达到刻骨铭心的教育效果。以情教书,理在其中。整节课教者入情入境,学生切己体察、感同身受,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进入课文情境,与文本对话。

  上完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在处理词语这个环节落实的比较到位,孩子们能成功运用所学词语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效果很好;学习通过列数字把文章写具体也基本完成了。但是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显得有点凌乱。最不足的是没有写字环节。这是本节课的遗憾。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3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在教学课文中,我对文本做了这样的处理:

  围绕第三自然段的“新写的《国榷》共xx4卷,500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这句话组织教学。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紧扣“原先”、“新写”、“更加翔实、精彩”,一咏三叹,升华情感,深化认识。其中一扣“原先”,学习第一自然段,体会编史艰难;二扣“新写”,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人物意志;三扣“更加翔实、精彩”,细读第四自然段,进一步体会谈迁打不垮的精神。从而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备课过程中我自认为是从整体出发,由一句话作为引子,引出全文,抓住关键地方进行深入、细致的感悟和探索。也对文本进行重新梳理,便于理解。但上下来觉得不是很理想,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本节课,我在时间上安排的不恰当,导致课程匆忙结束。上完课,我深深感到自己设计的内容太多,抓的要点太多,应该删繁就简,详略得当。可是,我认为,这篇课文处处都是重点,是一环扣一环的,学生只有把前面的'“为什么书稿被偷对谈迁来说是厄运”以及“谈迁受到打击后悲痛欲绝的样子”这两方面理解透彻了,才会深刻体会到谈迁这个信念是多么的坚定不移,才会体会到信念的伟大力量。

  在指导理解第三自然段方面,指导有误,本人没有吃透教材,这是最不应该的,本段描写谈迁的三幅图,是在谈迁写成《国榷》之后他为了书的真实性而去考察的。并不是,他还是在写这部书。在以后的教学中,不能盲目自信,一定要吃透文本,理解到位。

  另外,在教学时,设计的问题太碎,没有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是我在一步步牵着学生走。我想,如果设计几个大问题,让学生找词句、谈体会,会更好。时间上也能节约一些。

  总之,这节课令我最遗憾的是没有把握好时间,让最后应该出彩的地方变得暗淡无光。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抓重点讲,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飞翔。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4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困境中两次撰写《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念。

  20xx年xx月21日上午第一节课,我在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五年级(4)班上了这课《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由于上课之前,我对该班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知道该班学生预习能力强,信息搜集能力高,而且个个能言善辩,敢于批判别人的观点,勇于阐述自己的看法。因此我打算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学完这篇课文。

  课上,我先从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入手,再次了解学生的学情。然后抓住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说书稿被偷对谈迁而言是厄运?”直入课文学习。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文中第一自然段中最后一名话“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我通过师生谈话交流的形式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把抽象的数字形象化、具体化、情感化。他们知道了这部《国榷》是谈迁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用生命铸就而成的`,是谈迁奋斗一生的最好回报。所以“小偷这一偷,偷走的是谈迁半辈子的心血,偷走的是谈迁的心肝宝贝,偷走的是谈迁的精神支柱……”学生的发言逐步走进谈迁内心,感受他遭受的厄运。接着第二个问题出现了“此时此刻谈迁的心里想些什么?”主要通过学生的读,读出谈迁的心情,读出谈迁的悲痛。这时我语峰一转“可是厄运打不垮谈迁。”出示三个句子:“经过4年的努力,他完成了新书的初稿。”

  “又经过了几年的奋斗,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

  “新写的《国榷》共xx4卷,428万4千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

  引导学生自己默读发现问题。学生读后很快大多数学生举手质疑“为什么前面写谈迁写成《国榷》用了20多年,而现在又说只用了‘4年’‘又经过几年’呢?”我马上肯定他们的问题提得好,组织同伴讨论解决。通过学生思、辩,他们明白了是谈迁坚定的信念让他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完成了新《国榷》的撰写。最后,我让学生默读第三自然段,想象说话“年近60岁的谈迁重写《国榷》付出的艰辛吗?”用“有一次,……”的形式讲述故事。

  亮点:课后,指导老师吴静表扬了我做得不错的几个地方:第一、教学中的三个主要问题提得好,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第二、教师的语言富有感染力,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表现欲;第三、语言训练点抓得好,通过想象说话,带着学生走进谈迁的内心世界。如“小偷这一偷,偷走了不仅是一本份书稿,偷走的还是……”,“为了这部《国榷》,谈迁不能享受平常人拥有的快乐,谈迁可能失去哪些快乐?”,利用“有一次,他……”仿说故事等。第四、写法适当渗透。学习第一自然段“有一次,他……”时,我提示这是写作中的一个方法,然后在课中用此形式训练学生说话;学完课文后,我提醒学生这篇文章的写法(讲完故事后发表议论)。

  不足:第一、对检查预习这一环节的时间掌握不够好,有点拖拉;第二、给全体学生读课文的时间少;第三、对于学生不如意的回答没有做出示范性的指导;第四、没有适时指导学生要发表不同的看法而避免重复发言。

  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结束了。虽然有好有坏,但我还是很高兴:我能在南京上一节语文课,是多荣幸;我能亲耳聆听南京名师(我的指导老师吴静)的指导和点评,幸运之至。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5

  读了《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主人公谈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谈迁明末清初出生于浙江,从小就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经过他的努力,他给人类留下了《国榷》这一珍贵的明朝编年史。

  如何让我的学生切实感受到谈迁的信念,并且在自己的心中引起共鸣,边成了这一节课要实现的情感目标。

  首先,紧扣课题,让学生围绕课题设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围绕课题提出了很多的问题,我总结归纳了以下几个问题:谁遭到了什么样的厄运?他有什么样的信念?面对厄运,他是如何做的?对于这几个问题,预习课文的同学觉得很容易,有的同学就开始说了自己的理解,适当表扬了会学习的学生后,我给学生新的阅读要求:“边读边画,把谈迁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画下来,读出你的理解,不理解的词语可以用你的方法去弄懂。”学生静下了心,开始了与文本的初次有效的交流。

  我在交流读书情况前,给了学生信念的理解,信念是指自己认为正确而坚信不移的观点。让学生用文中的句子说一说谈迁的信念,并且交流他为什么会有这个信念,有了这个信念以后,他做了些什么?学生围绕“信念”很快学习了第一自然段的内容。那么围绕“厄运”,学生也能很快理解下面的内容。

  其次,抓住关键词句的指导,凸显谈迁的品质,诱发学生的情感。

  在理解谈迁的信念时,我抓住了“谈迁自幼刻苦好学,博览群书,尤其喜爱历史,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中的'“自幼”,“尤其喜爱”来理解谈迁的志向是立在自己的兴趣上的。对于他立下了志向后的作法,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读,悟。交流时,学生抓住了“20多年”,“6次修改”,“50多岁”,“500多万字”来感受谈迁的不懈努力。我还把“一点史料”和“一百多里路”提出来,让学生进行讨论:“为了一点史料,走一百多里路,值得吗?”学生众说纷纭,经过结合上文,学生觉得要想得到翔实的资料,值得!

  在理解谈迁遭遇厄运后,如何面对厄运时,我抓住这句话来解读,“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学生充分的朗读,感悟。在指导时,抓住了“站”、“挣脱”、“又”、“下决心”来感悟谈迁的坚忍不拔,永不言弃的毅力。

  最后,注重课外拓展,带着情感走向自己的生活。

  学生在充分朗读感悟的基础上,与谈迁进行了一次精神上的交流,在心灵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一个50多岁的垂暮老人,面对厄运,不屈不挠、坚持不懈……

  回忆一下,我们的身边、我们学习过的人物中,还有过哪些这样的人,学生立刻就交流起来:“张海迪、李时珍、恩科西、海伦`凯勒……”老师设时给学生感悟的时间,让学生讲一讲知道的故事以及从中感受到的人物的精神品质。

  “结合自己的情况,你学了这篇文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想,说一说,写一写。”我又抛出了一次小练笔,学生的作文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也触动了情感。

  这篇文章学完后,我送给学生一句话:“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希望我的学生立下长远的志向,成为像谈迁那样有信念而不懈努力的进取之人。

  一节课过去了,学生学到了很多,我也想到了很多,对学生做人的导向,就应该从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篇文章中渗透。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6

  这篇文章写的是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如何确立信念,编成《国榷》,遭受厄运,竟至失落,又重新 编写的经过,表现了谈迁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刚上课,我知道学生课前的预习 工作做得并不好,甚至有的学生连课文都没有好好地读过。于是,我首先布置了一个任务:大声朗读课文, 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学生有了压力,读起来还挺认真。然后,我分别请了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讲讲 这个故事,三个同学讲得都很好,有两位学生还用上了“厄运、持之以恒、坚定、毅力、信念”等词。这 倒是个不错的开头!有了这个基础,我就让学生说说“厄运”在文中的意思,学生自然能很清楚地表达出 来。然后,再追问:面对厄运谈迁是怎么做的?根据学生的口头回答,我出示了一系列的句子,指导学生 抓住句子中的关键字词认真体会谈迁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精神。通过一步步地分析,学生知道了谈迁为 了撰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吃的苦,受的累,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由此可以看出谈迁的信念是何等的 坚定。这样就引领学生走进了人物的精神世界,感受、感悟到了谈迁的坚定信念。 我还发现本篇课文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之一是,运用了大量的四字词语。如“刻苦好学”“博览群书” “翔实可信”“家境贫寒”“流传千古”“鸿篇巨制”“家徒四壁”等。这些四字词语概括性强,包含的 信息量大,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积累这些词语,这有利 于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促进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7

  20xx年10月20日 在合肥市卫岗小学参加包河区“领雁型”课堂教学评比,现就本节课教学反思如下: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从细节入手,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立足语言,确保语言,通过语言文字的赏析品位,感悟谈迁的坚强,使这一课上出浓浓的语文味。

  一、在导入课文方面,采用解题的方式。

  这样导入,一方面抓住了课题的关键字——“厄”,出示3种不同的意思,学生不难选择,从而确定了“厄运”的意思。顺而引出——谁遇到了什么厄运?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查字典的良好学习习惯,这也是高年级学段需要继续培养的一个训练目标。

  二、训练学生用“重点词语或简洁的语言”来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

  这节是五年级的第一课时教学,学生由“重视字、词的学习”,逐步进入了“重视篇的学习”的阶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是高年级学段的一个训练重点。这节课,本人巧用文本中的四字词语进行归类,一类是描写谈迁的,一类是描写《国榷》的。从而,让学生在通读全文后,借助这些词语的理解(不但初步感知了谈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也感知了这部《国榷》是什么样的书),学生很好地概括了课文内容,其能力得到了一定的训练。

  三、以“厄运”为切入点,贯穿本节课的教学。

  本节课,在教学中以“厄运”为切入点,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从“厄运”导入新课,并又以“厄运”引发疑问,让学生从第二自然段中去寻找答案——书稿被盗。接着,以“书稿被盗”为什么就成了谈迁的“厄运”,进入第一自然段的学习,让学生怀着好奇心,去看看这是一部什么样的书稿?从而,学生体会到了这书稿是谈迁花了20多年的心血换来的,是一部来之不易的书稿。

  然后,又以“厄运”来临,让学生走进谈迁的内心。学生体会到书稿被盗后,谈迁悲痛欲绝的内心世界。而后,面对“厄运”,谈迁被打倒了吗?又以“厄运”设疑。从而,学生真切感受到了他那种“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种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

  正因为这种“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才让谈迁最终完成了《国榷》这部鸿篇巨制,告诉了我们一个人生的真谛——“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在这节课中,学生学到这儿,从谈迁身上已经较深入地感悟到这种真谛。这为下一节课的教学(谈迁第二次撰写《国榷》所经历的苦难及表现的顽强意志),做了很好地引路。

  四、抓住重点词句,进行读中感悟。

  教师激情打动学生,学生借助词句走进谈迁的内心,这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亮点。在这节课中,本人共抓住了文本中的三处重点句子,来感悟谈迁编写《国榷》的经历。

  第一处:“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国榷》。”教学中,通过对几组数字的感悟——“20多年”“6次”“50多岁”“400多万字”等词语,让学生感受到这部书稿是用谈迁20多年的心血换来的,并配以录像,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谈迁编书的艰辛。并通过分层指导朗读,学生的心灵得到了碰撞。

  第二出处:“20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就化为乌有,……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读中去主动发现,句子中的哪些词语触动你的心,说说自己的体会。如:“化为乌有”“致命”“茶饭不思”“夜难安寝”等词语,让学生感受到谈迁心中的悲痛,以及给他的致命打击,深入感受“谈迁的厄运”。通过个别读、示范读、赛读、齐读的形式,在读中加深对这句话的体会,学生心灵得到了浸润。

  第三处:“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教学中,通过课外资料的激情引入——谈迁内心的誓言:“吾手尚在,宁遂已乎?”,使学生深入感受到谈迁那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从而,读中感悟——“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水到渠成。

  遗憾之处:

  1、在揭题导入这个环节,没有让学生抓住感受最深的词语,通过朗读来表达,以达到学生对课题的不同感受,点出读书要读出自己的体会。

  2、对于第一课时的教学,如何进行重点生字——“博、诞”的书写教学,没有很好的去构思,的确是一个遗憾。(由于时间的缘故,只能忍痛割爱。)

  3、在朗读教学中,如果配以音乐的渲染,效果会更好,更能打动学生,让学生走进谈迁的内心。

  以上是我对这篇课文第一课时的教学反思,还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本人将不懈努力,在语文教学这块乐土中,不断提升自己。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8

  读了这篇课文之后便会感到这课人文性很强,让学生谈谈这些人文性的东西并不难,但是也显得很虚幻,很容易会上成思想品德课。因此,必须凸现语文的工具性,上出浓浓的语文味,即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语言因素,立足语言,确保语言,通过语言文字的赏析品味,感悟谈迁的坚强,进而体会到信念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弥足珍贵的。本课的教学我从课题入手,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弄清在本课中“厄运”指什么,谁遭到了厄运,他有着什么样的信念这些基本的.问题。

  理清课文的脉络,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在第二课时中着重体会谈迁在厄运到来时打不垮的信念,并懂得只要有信念,生活就会充满希望。我认为抓住一句话作为一根线来贯穿全文组织教学不失为一个好办法,那就是从品读新写的《国榷》入手,这样很巧妙地将全文串联了起来,也让学生懂得抓句子中的关键词质疑,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课一定要做到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朗读的训练,二者缺一不可。

  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两大特色:运用数据和大量的四字词语,因此在教学中抓住这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体会。抓住数据,体会艰辛,读出艰辛,使学生走进人物内心。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通过朗读感悟,明白四字词语的意思,以及在句子中的作用。例如第四自然段中写谈迁为了让新《国榷》更加翔实精彩而付出更大的艰辛时连用了好几个四字词语:“四处寻访”、“广泛搜集”、“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年老体弱”、“奋笔疾书”等,引导学生读书要把文字想像成画面,比如从“终日奔波”一词中我们可以想象到谈迁从清晨到中午,从中午到晚上都在奔走、忙碌,可想而知是多么的艰辛,进而感受到是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在支撑着他。我认为语文味是品出来的。品出“信念对人生的支撑”,就是本课的语文味!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9

  语文课一定要做到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朗读的训练相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两大特色:运用数据和大量的四字词语,因此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体会。抓住数据20多、6次、50多、500多万,体会艰辛,读出艰辛,使学生走进人物内心。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通过朗读感悟,明白四字词语的意思,以及在句子中的作用。例如第四自然段中写谈迁为了让新《国榷》更加翔实精彩而付出更大的艰辛时连用了好几个四字词语:"四处寻访"、"广泛搜集"、"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年老体弱"、"奋笔疾书"等,引导学生读书要把文字想象成画面,比如从"终日奔波"一词中我们可以想象到谈迁从清晨到中午,从中午到晚上都在奔走、忙碌,可想而知是多么的艰辛,进而感受到是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在支撑着他。教学时我时时抓住“信念”这一主线不放松。

  不足之处:

  对于文中出现的四字词语没能很好的指导学生结合语境来理解,如果能找到恰当的突破口来理解会更好。

  教学建议:

  语文教学以读书活动为主线,融字词句训练于其中,强调朗读感悟,要求以读为本,以讲助读,以说、写促读,提倡活记乐背,增加积累,注重说、写结合,促进迁移运用。

  此篇课文,是以“百折不挠”为主题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内容丰富,层次清楚。我延续了给课文分好段落让生写段意这一训练目标。我们教学这一课时不仅要挖掘人物百折不挠和信念坚定的优秀品质还要注重写作方法的指导,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学习和运用语言。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10

  不敢说,两个星期前的实践课《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一堂成功的课,但可以肯定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在孩子们的脑海里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学习《诺贝尔》《滴水穿石的启示》时,学生谈体会时许多次提到了“因为有了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才获得了成功”。今日读学生的读书笔记,又有好几位学生提到谈迁。

  这是一篇新课文,篇幅较长。设计教案前,我在网上查过不少资料,也听别人上过一堂课,教学思路大概有这么几种:

  ① 按事情发展顺序,由“编写《国榷》”到“《国榷》被偷”到“重写《国榷》”,按部就班体会谈迁的治学刻苦和信念坚定。

  ② 从“厄运”着手,先理解第二自然段,再感悟第一次编写的执著,第二次编写时的艰辛。

  ③ 以新编成的《国榷》为主线,将谈迁两次编写进行比较,体会信念的坚定。

  在反复研读文本后,我觉得题目——《厄运打不垮的信念》,重点词在“信念”,于是决定以体会谈迁的形象为主线,以“立志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为切入口,并贯穿整堂课。

  回忆课堂教学过程,几点感受记录下来。

  一、批注,感悟文本语言。

  [片段]

  师:谈迁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凭着顽强的毅力,靠着坚定的信念,克服了重重困难,有很多地方打动了我们的心,让我们走进谈迁,把感受深的词句划下来,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学生开始看书,教室内静悄悄的。两分钟以后,学生纷纷动笔。]

  教师巡视,惊喜地发现,学生的感受是那么的真切:

  花费20多年撰写一本书,多么不容易!人生能有几个20年,谈迁的执著让我佩服。——尤家曜

  作了6次修改,一个一丝不苟的谈迁。——焦文豪

  五十多岁了,还要四处奔波,谈迁你不累吗?我知道你想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陆嘉

  谈迁真了不起!二十多年的心血没了,但又能很快地从痛苦中挣脱出来。——丁安其

  ……

  给学生读书的时间,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智慧的火花就能迸发。经常抱怨现在的语文越来越不会教了,试卷上的阅读理解题目莫棱两可, “你体会到了什么?”“为什么喜欢?”等等,学生的思考往往缺少深度广度。语文课堂上何不多加强些这方面的训练?在读一读,想一想,写一写以后,再进行师生之间的、生生之间的对话,让学生真正实现从“学会”到“会想”“会学”。

  二、补白,丰富人物形象。

  [片段]

  《国榷》被偷后,“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学生抓住“很快”“挣脱”“下决心”谈了体会后,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师:假如你是谈迁,此时会怎么想呢?

  赖玉琳:二十年的心血就这样让它失去吗?。不,我不甘心。

  王 杰:我决不能向厄运低头,我不能就此罢休,我会在我的有生之年重写《国榷》。

  马春晖:我谈迁不是懦夫,我不会向困难屈服,我要从头开始。

  陈 琳:什么叫矢志不渝,什么叫坚定不移,我一定要实现我的理想。

  ……

  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学生进入到一种“文我交融”的情境,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对话热情,在充满个性的对话中升华了体验,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愈发丰满,谈迁的“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自然也会在学生的心中流下烙印。

  三、评价,“话龙”点睛。

  学生的感悟有时不一定很到位,有时虽已领会但表达不是很清晰明确,就需要发挥教师“导”的作用,通过言简意赅的语言,通过评价,让学生对文本的感悟由模糊到清晰,有浅显到深刻。课堂上,我曾用这样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回答:

  “一个不怕苦不怕累的谈迁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一丝不苟的,精益求精的谈迁!”

  “让我们感受到了意志坚定的谈迁!”

  “这是矢志不渝!这是咬定青山不放松!”

  ……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11

  今天预习《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学生都知道谈迁写了一部明史巨著《国榷》,但没有人问我书名为什么会是这个,我还是自己问问自己吧。

  榷,对于学生来说是个生字,对于我来说,知道“商榷”这个词,还知道它是“商量”的意思。那么“国榷”是什么意思呢?查了相关资料,知道这个书名是关于“对国家大事、国家历史的商讨”。再搜一下“榷”,哇!收获更大。“榷”的右偏旁表示“长脖子的鸟”,我的脑子中马上想到一个最熟悉的字“鹤”,她可不就是长脖子鸟的代表吗?再往下看,“榷”还表示一种细长的独木桥。哦,看来它表示的是两个部分合起来的'意思了。那“商榷”是怎么来的呢?原来是以前经商的人要过桥,要交过桥费,而这过桥费用的多少是可以商量的。由此,“商榷”便有了“商讨”的意思。

  看来,这有意无意的搜索,还真让人受益匪浅呀!

  扒完“榷”,还闲着,又上网搜索了一下《红楼梦》这部文学名著的字数,有说六七十万的,有说八十多万的,还有说一百零几万的。那么《国榷》有四百多万字,至少该是《红楼梦》的四倍了。通过这个比较,我们应该知道这的确是一部鸿篇巨制了!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12

  一、了解谈迁第一次撰写《国榷》的不容易。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主要是抓住重点句:“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引导学生抓住其中的数字体会谈迁撰写《国榷》的历时之长和无比艰难。为下文的学习作好的一定的铺垫。这是学生在本节课上第一次与文本的对话,我采用了听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边听边思考,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二、了解谈迁所遭受的厄运,以及他的`表现,从中体会他的精神品质。

  1、教学第二自然段,我采用了快速阅读思考的教学方法。出示思考题:(1)谈迁遭受的是怎样的厄运?(2)谈迁是如何面对这厄运的?

  2、重点讨论第二个思考题。结合重点词句让学生谈谈读文之后的感受,从“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中体会谈迁的痛苦万分。从“挣脱、并没有、很快、又回到、下决心、从头撰写”这些词语中体会谈迁他并没有被厄运打垮,他非常坚强。我适时地进行指引、点拨,充分地让学生来谈自己的所思所感。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指出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反思《《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学生对文中语句有所感悟和思考之后,再让学生通过朗读将感悟到的表达出来,学生就能入情入境地读好课文了。

  3、在组织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还特别再让学生回到第一自然段去找找谈迁能如此坚强的原因,从而让学生知道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学习方法。

  三、感受谈迁那份执着和坚持。

  1、教学第三自然段,我采用了沉下心来,认真地读悟,过后再交流讨论的方法。

  在这堂课上我一共安排了三次让学生读书的环节,分别采用了不同的读书方法,主要是要让学生懂得针对不同的内容,我们可以采用的不同的读书方法。进而也能掌握这些方法,运用到今后的阅读中去。

  2、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在让学生交流了读书之后的感受后,安排了一个写话的训练。《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要我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但要强调的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不是脱离教材。因此,我还是紧紧地围绕教材,抓住了文中的空白点,设置了几个情境,让学生披文入情,通过这样的写,更好地去感悟谈迁的坚强和不屈。同时这也是让学生和文中的主人公进行了一此对话,对学生的心灵也是进行了一次洗礼。

  本着“用好教材、用教材来教”的理念来设计整个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紧紧地围绕教材,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去感受、体会,再通过感情朗读来内化。其次,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让学生和老师、同学对话,更让他们充分地和文本进行对话,让他们走进文本,静静地去读、去想,进而和文中的主人公进行对话,真正地理解课文内容。力求在语文课堂上体现“朴实、扎实、真实”。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13

  今天早上第一节课,我在自己教的五(1)班上了一节公开课,是《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听了其他老师的点评,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1、教学理念

  (1)以学定教。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方案时,我本着这样的理念:要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课堂中来,积极地回答问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任,老师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所以我在课堂上,大胆的让学生们分小组去预习,让小组上台展示他们的预习成果,让小组成员带着全班同学学习生字词,强调哪些字词易读错写错,还要这个小组围绕课题来设计一到两个的问题,让其他同学来回答。然后老师做点评,并对一些重点词语再次强调。

  (2)让学生乐于阅读。这是第一课时,我着重引导学生们朗读课文,做到准确、流利,为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我采取小组比赛的形式,读错不扣分,读对了加分,让学生们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把课文读熟了,读透了,这就为我接下来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2、教学心得

  (1)对字词的讲解还不够透彻。本次课,我放手让学生们去自主学习,也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但我今天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学生们对字音还不是很熟练,小组上台时,他自己都读错,还怎么教别人?但我为了节约时间,没有及时地巩固强化。这为我以后的教学提了一个醒,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这一块知识点没掌握,决不往下讲,一定要把这块知识讲透彻。

  (2)对课堂时间把握的不够好。我是看着表上课,时间当然知道。在离下课还有五分钟时,我还未总结课文,还在让学生们读,结果下课铃响了,匆匆地总结,没有收到好的效果。这也为我提了一个醒,在以后的教学中,如果时间不够了,可以随机应变地删掉一些环节,一定要留出时间对课文进行总结,否则这一课难以做到精彩的收尾。

  (3)背景音乐设计不合理。其实我的'初衷是让学生们伴着音乐朗读,做到声情并茂。但我这是第一次采用,而且是断断续续地播放(因为让学生们分小节比赛朗读),所以割裂了音乐的整体性,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

  3、总结

  本次上课,课前我没有做任何渗透,完全是跟平时上课一样地来教学。而且我的小组教学也是一直在采用,在运用中不断地丰富、完善,借本次公开课的契机,我将我的一些教学方式展现给大家,就是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从而来改进我的分组教学。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14

  我选的课文是《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执教的是第一课时。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读准本课的生字,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主人公谈迁所遭受的厄运,理解为什么书稿被盗对谈迁来说就是厄运。

  关于字词教学,在这节课上没有花太多的时间,一来考虑到学生已经掌握了许多学习生字的方法,没有必要细致地讲,二来,通过自主合作,学生可以发现组内同学在生字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指导,这样效果更好。

  关于在课文一二小节中找说明书稿被盗就是厄运的句子,其实备课时我的`预设还不只是课堂讨论的句子,也就是还有些句子孩子们没有探讨到。而课堂上孩子们讨论的内容又是出乎意料的多。因为时间关系,我就这样匆匆结束了。课后,我一开始很纠结,觉得自己想和孩子探讨的没有探讨完,转念一想,又释然了,课堂40分钟毕竟有限,不肯能面面俱到,但只要孩子学到了方法,即使没有探讨到,孩子们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通过自己反复读自然就会有启发了。

  困惑:虽然这节课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不是每节课都适用这样的方法呢?这节课,组内老师一起磨课,整整用了两周时间,试上五次,为了更好地呈现,也由原来的第二课时改为了第一课时。距离真正的“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我们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15

  在这次教学中,我觉得比较得意的有两点:

  一、让咱们来算一算。

  文中写道“谈迁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这一部分我是这样处理的:和学生们一起来进行数字换算。

  1里=500米一百多里=50多公里=50000米

  为了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更准确的长度概念,就又接着来算,就是要围绕着咱们四百米的跑道跑上125圏。当我们算到这个数字时,学生们吃惊了,有的说:“我们跑2圈就累了,走上这125圈不把我累趴下才怪呢?”

  我接着追问:“谈迁围着400米的跑道走125圈,走这50000米是为了什么呀?”

  生:“去抄一点史料!”这时,我又听到褚亚杰在下面小声说:“这才是去的路程呀!”

  我赶紧接下去说:“是呀,当他抄完这一点史料后,还要再走50000米,这一来一回就是100000米呀,谈迁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了?他那么辛苦干什么呀。如果你是谈迁,你觉得自己这样做到底值还是不值?”

  此时学生们就比较容易感受到了谈迁意志的坚定。

  二、让我来表演。

  “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中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

  对于挣脱这个词的理解我是采用这样的方式的:

  开始让学生用换词的方式来理解谈迁坚强的意志,学生们找到了“从厄运中逃了出来”“从厄运中站了起来”“从厄运中摆脱出来”。然后让学生谈自己的体会时,没有一个学生举手。

  然后我又通过做动作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挣脱比较的恰当。“我现在就是‘厄运’,谁来做谈迁?”黄亮举起了手,他出来之后,我用手臂紧紧地抱住了他,这个孩子在我的手臂中扭了几下,没有从我的怀里出来,这时,坐在旁边的张帅伸出了手,想要把黄亮拉出去,但是仍然没有把他给救出来。

  “这是谈迁吗?”大家都一致认为这不是谈迁的举动。然后我又请了常旭东当谈迁。我也同样是站在他的身后,把他紧紧抱在了怀里。常旭东先是和黄亮一样轻轻地往外走,可是没有用,我用的'力更大了;他又低下身子,想从我的手臂下面溜走,没想到我也往下弯了弯腰,依然不让他离开;他看到这样的方法不行后,用的力气更大了,然后我也用更大的气力想阻止他,可是他从我手臂中挣出去了,眼看他要走了,我还再用一只手紧紧地拉了一下他的衣服,还是没有能把他留住。此时,大家才认为这就是谈迁。(当时的气氛热烈。)

  根据刚才的表演,同学们再来回答这个问题“谈迁为什么能很快地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呢?”坚定的信念――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从而学生们能真正感受到谈迁是一个有着坚定的信念,并为着自己的目标执着追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