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提问读后感

时间:2023-04-25 19:20:0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学会提问读后感4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会提问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学会提问读后感1

  巴西教育学者弗莱雷有句名言: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

  我国自古留传的教育箴言中也有过类似的记述,比如“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教育,是互动,是交流,是思维的碰撞,是思想撞击的火花,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叩问。

  关于提问,我一下子就想到了小时候最喜欢看的一部动画片,日本的动画片《一休哥》,里面生动了记述了提问回答的场面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精彩的故事。将军、新一卫门、橘梗店老板以及他的女儿等等,他们稀奇古怪的提问,以及一休的机智回答,让我们不仅在会心一笑的同时,更是在那个时候得到了智慧的升华。这就是“提问”的'魅力。有两位古人,他们也是提问的典范。一位是在古希腊的智者、圣人苏格拉底。他的“产婆术”,就是提问的艺术,更是提问的完美典范。在他的教育下,有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在古代中国,在那个战乱纷飞的春秋战国时代,我们伟大的至圣先师,孔子老先生,带着他的学生们,带着他的学说,一个国家一个国家的辗转,阐述他的梦想,提问、回答,是那个时候最经典的学习方式。老先生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让人惊叹于老人家的智慧和直觉。

  提问,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甚至是未来,都不会过时,因为,提问回答,是提问者和被提问者,心灵的碰撞,智慧的交锋,是学习的反思,是知识沉淀后的精华。

  让教师学会提问,对我们的教学,是十分有帮助和裨益的。结合自己的工作来说,我认为教师学会提问带来的好处如下:

  第一,让我们的教育教学更有针对性,目标性更加明显。提问,不仅可以解决学科的基本问题,也可以很好的解决学科的延展。第二,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困惑之处,以便更好地解决个别学生的个人学习困惑。第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融入到“提问”或是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队伍中去,让提问回答良性的运行起来。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能为了提问而提问,要做好提问的环境、提问的准备、学生的准备、学生对这种提问的教学方式的认可程度等。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问是一种学习方式,这需要学习主体的认可和认同,并认真的配合起来,才会发挥“提问”作用和意义。

学会提问读后感2

  在读《学会提问》之前,以为可以通过这本书快速掌握怎么提问,然而经过一周的精读,最初的想法过于天真,虽然还不具备高水平的提问技巧,但是对批判性思维有了系统的认知。

  问题

  问题一旦被提出,就需要有人给出一定的答案。通过提出关键问题,可以让你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转变为平等的互动者。在这一过程中还能够提高个人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从此不再盲信盲从。

  比如,临近全运会,天津各区在维护市容市貌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另外不少工厂必须停工导致有些小工厂只能晚上偷偷开工。因此近期时常听到不一样的声音:

  期待全运会;为能在天津开展全运会而荣幸;大额财政支出,只为面子工程;生意没法做。

  面对种种观点,如果不具备批判性思维,只是纯粹的接纳,照单全收,甚至再把别人的观点未加思索分享给其他人。长久下去,大脑中有大量信息,看起来博学多才,其实只是又“浅”又“薄”,沦为别人思想的`奴隶。而有的人,通过批判性思维,坚持用自己的智慧去寻找真相。

  两种思维方式

  刚才提到的对于别人的观点照单全收,即“海绵式思维”;

  而我们提倡的则是“淘金式思维”:不仅动用记忆力,还要动用推理分析能力,质疑接收到的信息,筛选最有价值的信息,重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和知识开展积极的互动。

  批判性思维的强势与弱势

  难免遇到一些人,以批判性思维为幌子,利用对手的逻辑漏洞来凸显自己的正确,抵制反驳甚至狡辩耍赖来捍卫自己的观点,这便是“弱势批判性思维”(偏封闭)。

  强势批判性思维(偏开放)目的是为了接近真理,寻找真相,为此,质疑包括自己的观点在内的各种主张,有种海纳百川,兼听则明的大气感(偏开放)。

  也许我们根本就问错了问题

  批判性思维并不是说,一有问题就立即提出来,这并非好习惯。我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在对的时间进行有效地提问。那么我们要提什么问题呢,为此,作者分解了批判思维的问题体系,也是书中各个章节名称:

  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理由是什么?

  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

  证据的效果如何?

  有没有其他替代原因?

  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关键是什么时间,怎样有效提出以上问题?

学会提问读后感3

  青少年学习障碍有两个重要的方面:一、不想学习(学习动力),二、不会学习(学习方法)。阅读《学会提问》这本书,我想从里面找到“不会学习”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书中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思维方法——批判性思维,我觉得这个思维方法是非常棒的,如果学生学会运用,应该会让他们在学习上事半功倍,应该是我要找到的可操作性学习方法。 两种思维方式:

  海绵式思维强调单纯的知识获取结果,它的优点是,第一,吸收外部世界的信息越多,你就越能体会到这个世界的千头万绪,而你获取的知识将会为以后进一步展开复杂的思考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相对而言,这种思维方式是被动的,它并不需要你绞尽脑汁去冥思苦想,因此来的轻松而又快捷,尤其当你看到的材料本身已经是井井有条又生动有趣时,这种思维方式更显成效。

  海绵式思维的缺点,如果学生始终依赖海绵式思维方式,他就会把纷至沓来的信息和观点,不做思考的接受,但是如果这样的信息不够有趣,或者学生本身已经比较排斥,那么这样的接受很可能没有任何效果,更重要的是,即使知道了结论,学生也会张冠李戴,根本不知道如何应用。

  淘金式思维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与知识展开积极互动。它要求学生问自己一系列既定的问题,找出最佳判断或最合理的看法。这样的思维让学习变得有趣不枯燥,同时也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让学到的知识不仅熟悉,而且会用。

  当然实际学习中,这两种思维是相互补充的。

  批判性思考的人拥有的主要价值观:1,自主性;2,好奇心;3,谦恭有礼;4,以理服人

  学会批判性思维需要这样做:

  一、找准论题,结论,理由;

  二、理解关键术语和词组的`意思,你才能真正的开始思考;

  三、由理由到结论有些合理的假设,这些在信息中是不会告诉你的,一定要留意这个问题;

  四、注意替代原因,小男孩发现天黑后,太阳就不见了,而每天天黑后,他们家的保姆也不见了,因此他认为是保姆把太阳带回家了。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追求言之成理的替代原因。

  五、要有5岁孩童的态度,那就是不断的问为什么。

学会提问读后感4

  从小学到研究生,一直充当着学生的角色,习惯了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除了做作业遇到难题会向老师提出疑问,其余时间似乎很少就某篇文章或某个话题人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且,十几年的学生生活,让我们习惯了全盘接受书本或权威人士的观点,而很少客观独立地去评判某个观点。

  正如美国的尼尔·布朗《学会提问》一书中所言,一直以来,为了应付考试我们更多运用的是海绵式的思维去吸收书本上的知识,把所有的知识点一股脑地全部装进脑袋里。对于阅读教科书,海绵式的思维效果确实很好。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提升,我们不能再像阅读教科书一样,纯粹地运用海绵式思维去阅读学习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信息。21世纪,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会通过各种媒介接收到庞大的信息,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各种信息铺天盖地迎面袭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学会用淘金式的思维去分析,通过自己的思维加工转化为自己的观点,从而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

  淘金式的思维,其实是一种批判性思维,一种互动性的阅读方式。采用批判性的思维,需要懂得质疑作者为何要提出各种各样的主张,需要时时刻刻与自己所阅读的材料互动,批判性地评价所读的材料,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批判性思维,有一套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意识;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关键问题的能力;积极主动地利用关键问题的愿望。如何激发出我们的批判性思维?这就需要学会提问。

  学会提问,首先要抓住作者的论题和结论,了解文章的总体框架,从而为后续阅读扫清障碍。然后,要明白作者的理由,即论据是什么。接下来,思考文章中的'表达是否客观、理性,有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是否存在歧义。之后,搞清楚作者的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分析文中的推理有无谬误,以及证据的效力如何,有无替代原因,数据是否具有欺骗性,有无重要的信息被省略,根据已有的信息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按照以上的思路进行阅读,逐条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进行思考,如此,才能逐渐训练于加强对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在阅读中获得更大的收益。

  哈佛大学的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思索问题”。怎样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会提问》将给你一份满意的答案。